童年现代散文的味道
除夕夜,往日夜晚喧闹的街道也安静了下来。我一个人站在窗前,看着楼上每家每户窗户上的大红灯笼,听着远处鞭炮的爆裂声,看着夜色中落下的五颜六色的烟花,思绪如火山岩浆般涌动,流回那里激情的岁月。
土窑洞的院子里,院子上方高高挂着一个正方体的纸灯笼,白纸的四面都有窗花。一群孩子在灯笼下放鞭炮,快乐地跳舞,喊着“新年,新年。”
在我的童年,虽然生活艰辛,但却给我留下了太多快乐难忘的回忆,尤其是那一年难忘的味道。那时候过年是对孩子的一种期待,一种向往。只有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也会想尽办法给孩子做点好吃的,缝一两件新衣服,做一双新鞋。
那时候我家人口多,十口人。冬天一进,妈妈就开始忙着给我们准备过年穿的新衣新鞋。在我家,缝制衣服和制作鞋子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每年冬天,有一个妈妈要手工缝制二三十件衣服,每件衣服配一双鞋。能穿的旧棉衣,妈妈要拆下来洗干净,然后一件件缝好,再缝一件新外套。不能穿的旧棉衣,妈妈要拆下来洗干净,捡回来做鞋的材料,再缝一件新的。缝衣服,当然是先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孩子经常有新衣服穿。老板的旧衣服短了,给老板缝一件新的,然后第二件被老板换掉,第三件被第二件换掉,依次下去,直到最小的那件。当然,换下来的旧衣服还是要拆开洗干净再缝。孩子缝完之后给爷爷缝,爷爷缝完之后给爸爸缝,最后是妈妈自己的。每年因为可以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妈妈不知道要在煤油灯下呆多少个晚上。对于我们,她只有一个想法,反正要保证家里每个人都有新衣新鞋穿。直到70年代中期,母亲省吃俭用,买了一台旧缝纫机,做衣服的工作才变得轻松了许多。
每年腊八节,妈妈都会给我们做一锅腊八饭。我家做饭的小锅和现在农村的大锅一样大。因为当时东西紧缺,我妈就切了一块自己宰的羊肉,然后切成肉丁放进锅里。等羊肉快熟的时候,加入软米(糯米)煨一下,很快一锅羊肉味的腊八饭就好了。
打开盖子,窑里散发着羊肉和软饭的味道。该吃晚饭了。每人一碗,锅底可见。一家人各扛各的吃的,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坐在炕上。这种腊八饭制作简单,吃起来很好吃。另外,吃饭的声音是呼噜声,此起彼伏,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胃口很大。
陕北这个地方,腊八一过,就有了过年的味道,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养猪多年的人开始杀猪。因为平时很少吃肉,杀猪也是大家非常期待的事情。每次杀猪那天,
男人一大早就去打水,要把所有能装水的缸和桶都装满,以备杀猪时使用。女人一边做饭,一边开始用大锅烧开煮猪毛的水。那时候村里杀猪的人都很牛。早餐快做好的时候,他拿着一把刀和一根棍子来了。他一进门,主人就会忙着让他上炕,准备开饭。
晚饭后,水烧开。男主在众人的帮助下忙着杀床抓猪。杀完床架,杀猪人去磨刀,然后走到被压在杀床上的猪面前,胳膊上还插着刀。来帮忙的人一起出发了。有人抓着猪的前腿,有人拉着猪的后腿,有人拉着猪的尾巴,有人抓着猪的耳朵,女人和孩子站在周围看着。这时,杀猪人左手移动猪的下颌,右手将刀对准刀口,用力一刺,长刀进入猪的胸腔。短暂的停顿后,杀猪人拔出了刀,红色的猪血“砰”的一声喷了出来,然后慢慢流进了猪脖子下被土块碾碎的土围成的坑里。猪血用光了,女主就会赶紧把猪血和土拌在一起做成猪血泥,留着糊锅。猪最后挣扎着踢死了。此时,人们会松开手,准备脱毛。脱毛前,杀猪人用刀在猪皮上割一个小洞,把铁棒插进猪皮里,对着猪到处戳,打开气道,然后把嘴贴在刀口上吹气。不一会儿,整个猪都被吹圆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脱毛。
水烧开后,大家都忙着脱毛。去除猪毛是个技术活。如果水太烫,浇水时间太长,猪毛不会脱落,即使勉强脱毛,猪皮也会变黑;如果水温不高,浇水时间太短,猪毛是不会脱落的。只有水温和浇水时间恰到好处,脱毛后的猪皮才会显得又白又嫩又亮。
人们把猪毛脱下来清洗干净后,会搭建一个三脚架,年轻力壮的人会把脱了毛的猪抬出来,挂在三脚架上,用于开胸。猪挂好后,用清水把整只猪冲洗干净,用刀刮干净,把剩下的毛刮掉。然后,杀猪人用刀砍了他的头,切除了他的胸骨,剖开了他的肚子,肠子一下子涌出来,接着是清理他的肠子和内脏。这个时候最期待的人是男生,期待吹猪尿泡。当杀猪手拿出猪的尿泡时,力气大反应快的男孩会趁人不注意,突然从杀猪手手中把尿泡抢走。然后找一根高粱秆,去掉它的内芯,做一根细管,插到猪尿的尿管里开始吹猪尿泡。吹猪尿泡很耗气。吹的人容易脸红,脸颊鼓鼓的,很像吹唢呐。吹猪尿泡还必须边吹边搓,所以为了方便,吹的人干脆拿着猪尿泡爬在地上,边吹边搓。很快,猪尿泡被吹得像白纸一样薄,就像现在的气球一样。猪尿泡吹起来后,孩子们会用一根细细的长绳把它绑起来,然后拖着绳子的末端,让它随风在空中飞舞。别的孩子想玩,就拿着猪尿泡追着孩子跑,不停地追,不停地抓。很热闹。内脏清理干净后,猪肉就分解了。很快,一整头猪被肢解成一块块鲜肉。
杀猪的日子里,人们最期待的不是杀猪的过程,而是吃肉。猪肉腐熟后,女主人会把血淋淋的刀口肉拿到炉子上,清洗干净,切片,放在锅里炸。用粮食喂的猪肉大火煎的时候,香味扑鼻,老远就能闻到肉香。肉熟了,煮一锅土豆,粉条炖酸菜,加一点肉,不油不腻。那是个美人!在这一天,主人会召集他的亲戚和帮手来分享他家的肉。当然,主人也不会忘记给邻居送一碗来解饿。在那些日子里,人们通常吃肉较少,只有这一天他们才能饱餐一顿。饭后,主人会给杀猪人一条猪腿作为答谢礼物。杀猪人敬了个礼,然后把猪腿挂在他来时带来的铁棍的一端,扛在肩上,骄傲地回家了。
在大家吃饭的过程中,陆续有人来买肉。饭后,买肉的人站在半码远的地方。这时候主人出来卖肉,女主负责收钱或者记账。没花多少时间,一头猪的肉三斤五斤就卖完了。买肉的人带着用麻绳捆着的肉,骄傲地大步走回家,哼着小曲,买不到肉的人只好叹口气离开。为了满足买肉人的需求,卖更多的钱,主人不得不留一些坏肉、猪头和猪蹄给自己过年。
如果你杀猪杀羊,那就该开始磨滚了。在此期间,妇女一般负责磨面粉和大米,并准备馒头和油炸面团和大米。以前陕北这个地方的人平时吃的白面粉比较少,但是过年的时候家家都要蒸几锅白面粉馒头。一方面可以满足劳累一年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祭奠祖先的贡品。而且白面馒头的形状就像一个山包,代表着银山,也寄托了当地人对富裕幸福生活的渴望。为了准备蒸馒头,男人和男孩子会提前上山割青蒿。因为青蒿冬天烧火抓锅,水烧开很快,馒头放进锅里后,气很快就圆起来,馒头很快就被热气吹起来。蒸熟后的馒头形状圆润饱满,不会变成贴胸的扁平小胸。它既柔软又会开花。一旦出锅,不仅好看,还能增添喜庆的感觉。
蒸完馒头,就该煎馒头了。油馒头是陕北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度茶饭之一。它是用小米中的软米(糯米)面做成的,形状像铜钱,中间有一个圆孔,油炸而成。炸油蒸馒头习俗的起源没有确切的解释,但我分析这种习俗可能还是因为过去陕北自然条件恶劣,缺少面粉和大米,所以人们会因为出身卑微而把粗粮做得简单一些。一方面会自己品尝美味,过年的时候也可以作为贡品祭祖,也寄托了陕北人的美好愿望,希望来年财源广进。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这种习俗。刚炸好的油包子,皮脆肉软,酸甜可口,味道纯正自然;吃糖醋干酥凉拌;忽冷忽热,酸甜柔和,别有一番风味。
炒包子最重要的是火候。为了生火,你得有好的柴火,所以到了煎馒头的时候,男人和男孩子都要上山去捡一些干柴火,供当时使用。炸油和蒸馒头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作。一是泡米,即将磨好的软米浸泡一夜后再压米粉,第二天早上起来,将泡好的米捞出筛控制干燥,然后拿到磨坊压米粉。米粉压好后,拿回家翻炒至半熟,然后拌粉,再把盆放在热炕上发酵,再炒至面粉发起。油煎馒头的时候,很有讲究。一般凌晨四点开始炒,要关好门窗,防止风吹油耗,造成油的浪费。通常,火灾是由一个人负责的。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火太大的话会炸油馒头,但里面还是生的。火太小会炸油馒头,会带油。只有火候恰到好处,才能煎出黑红棕色的油馒头。油烧红了,女主和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做油包子,男主负责炸。男主一只脚站在地上,一只脚踩在锅边上,右手拿着一双长筷子,身边是一根细长的棍子。右手的长筷子不时在锅里搅动,防止油馒头烧焦。如果油馒头的皮炸到红棕色,浮在油面上,拿出来串在左手的细棍上控油,不至于造成油的浪费。在炸油包子的整个过程中,不允许大声喧哗。按照老人们的说法,大声说话会引来风,风会吃油。
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炒很多油包子。家里人少就要炒一二十斤米。人多的话可能会炒三四十斤大米。不是一口大锅,而是坛子的很大一部分,至少够吃第一个月。
油煎包子,还有人要蒸一些黄包子。黄馒头是用黄米(一种专门用来吃米饭的小米)和一些软米,用水浸泡,用滚筒压成面粉,在锅里炸到一定程度,发酵,在锅里蒸。陕北人过年蒸黄馒头的原因和蒸白面馒头一样,既是一种额外的食物,也是一种祭祀,更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黄馒头和白馒头一样,形状像山,代表金山。春节期间,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来年。希望来年能赚回一座金山一座银山,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个黄馒头就是他们心中的金山,白馒头就是他们心中的银山。
黄色的馒头很好吃,但是很难做。会做饭的人蒸出来的黄馒头,甜甜的,微酸,吃起来回味无穷。不会做饭的人蒸出来的黄馒头酸酸的,难以下咽。有的人为了保证蒸出来的黄馒头是甜的,就干脆加糖精。这种黄馒头虽然甜,却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要蒸出纯正美味的黄包子,关键工序是炒米线的过程。将米粉翻炒至七成熟,然后将面粉与温水混合,发酵。这样蒸出来的黄馒头才能酸甜可口,否则不是太酸就是太甜,不然吃起来就像泔水。
腊月二十三是灶神被送上天向玉帝报告的日子。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避免来年的惩罚和灾难,家家户户都要先祭拜灶神,烧纸钱,用糖果供奉。神和人一样,都要拿手短,吃嘴软,拿纸钱,吃贡品,为别人说好话。朝拜时,朝拜者要默念“神言善道,下世平安”的口诀,这也是朝拜者最大的心愿。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子、贴窗户、拆洗被褥、做大扫除的日子。传统的说法是过年要有新气象,干净利落地迎来新的一年,不要把当年的脏事、霉运带入新的一年。从科学上讲,过去一年积累的灰尘和赃物都含有大量的细菌,新年过后马上进入春天。天气转暖是细菌活动和繁殖最活跃的时期,所以春天来了就要彻底清理卫生,这样细菌就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了。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
一大早,吃完饭,一家人开始收拾。一般来说,男人和男孩负责扫窑,用新麻纸糊窗户,在炕四周糊纸,也就是用特制的装饰纸糊窑洞里的土墙。有的人用旧报纸糊墙,防止墙土粘人。女人和女孩们忙着拆包洗被褥和衣服,然后把洗好的被褥缝好。忙碌了一天,窑里突然亮了起来,呆在里面感觉好多了。
清洗完毕,就该做豆腐了。做豆腐也是陕北家家户户过年必不可少的事情。做豆腐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做豆腐,一定要选好的黄豆或者青豆,然后把豆子磨成豆瓣,在水里泡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赶着去磨。因为磨豆腐的石磨很少,在腊月下旬,制豆腐的人都集中在那几天。如果你想早点去磨豆腐,你必须早起去抢磨。磨豆腐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一个人推着磨,往磨顶上加水豆瓣菜。很快,豆沙从磨里流出来,挂在石磨的外壁上,洁白闪亮,像山洞里的钟乳石,形成美丽的波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豆瓣酱流入磨盘的石槽,最后慢慢流入磨盘下的水桶。
豆瓣磨好后,回家烧水。水开后,将豆瓣酱全部倒入锅中,撇去泡沫。去沫时要用去年杀猪时留在猪直肠里的蜡黄的老猪板油。将油炼成油汁,倒入锅中,渐渐豆沫消失,再倒出稀释后的豆瓣酱,调制豆浆。制作豆浆时,将豆瓣酱放入特制的白布袋中反复揉搓,直至所有的豆汁都揉搓出来,然后倒出豆渣,将豆浆煮沸。锅里煮的豆浆表面的大豆油会形成一层薄薄的油皮。这时候就要用筷子把这个皮打捞上来,继续烧大火,又一个油皮就形成了。然后再打捞,直到第三层油皮形成,再把油皮捞出来。这时候豆浆煮好了,可以停火了。豆浆煮好后,从锅里拿出来,放在盆里或桶里晾凉。豆浆温度降到合适的温度后,就可以开始点豆腐了。那时候,农村人用杨白劳在电影《白毛女》中喝的那种卤水点豆腐。点豆腐之前,要把卤水冰融化成水,然后在每个容器里的豆浆里加入一勺卤水,慢慢搅拌,豆浆里就会出现一个小豆腐。第一次加入卤水后,根据各容器中豆腐的大小和嫩度,再逐渐加入适量的卤水并缓慢搅拌,直至各容器中的豆腐形成一整块,豆浆水与豆腐分离后即可停止。这时候可以休息一下,等豆浆温度降下来。豆浆水冷却后,在锅上放一个筛子,在里面铺一个笼布,然后把加了豆浆水的豆腐倒进筛子里。筛满后,再把笼布的四个角包紧,盖上锅盖,再在盖上压一个重物,控制豆腐里的豆浆水,豆腐就做好了。
豆腐的制作过程很辛苦,但最让人兴奋的是吃到刚出锅的热豆腐。把豆腐掰成小块,捣点蒜,把蒜汁倒在豆腐上。味道非常清爽纯正。
陕北人的饮食习惯受蒙古族习惯影响,过年少不了肉。豆腐吃完了,就该煮肉了。肉类主要是猪肉和羊肉。一般猪肉用来做炖肉,烤肉,肉丸,酥肉,排骨,鸡肉用来做酥鸡块,杀羊,也做炖羊肉。来年炖羊肉,叫过冬。陕北的炖肉是用五花肉做的。就拿五花肉来说,越肥越好。将五花肉切成一寸见方的方块。锅里的油热了,放入葱、蒜、姜等。,然后将肉放入锅中翻炒,加入热水,放入花椒、大料、葱、豆瓣酱,小火煨至熟透。然后用树篱取出,晾凉,储存备用。炖肉的特点是肥、软、醇。喜欢吃大块肉的,一次吃一块,很爽口。在咀嚼的过程中,油汁从两个嘴角流出,看起来很大胆。
陕北烧肉也是肉中一绝。做烧腊,还需要用五花肉。将猪肉切成3或4英寸见方的方块,加入水、葱、姜、茴香、胡椒等。放进锅里,小火煮。煮到可以插筷子,停火。取一些蜂蜜,放在肉的表面,然后用叉子叉住,放在油锅里烧。当肉的外观变成红棕色时,用叉子叉出来,放在猪肉锅里继续用小火煮一会儿,以免干皮。然后把肉块捞出来,冷却后储存备用。吃的时候先把肉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加一点调料和水,放在笼子里蒸,彻底加热后取出。烧腊包子或者荷叶饼都不油腻,非常爽口。烤肉的特点正好和炖肉相反,就是烤肉肥而不腻。因为肉里面的脂肪在烹煮和上油的过程中几乎都被煮开或者挤出来了,所以吃起来没有炖肉那么油腻。
在过去,炖肉、烤肉、肉丸、酥肉、排骨和脆皮鸡是一月份客人的主要菜肴。现在因为喜欢吃肥肉的人少了,炖肉逐渐从餐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鱼、虾等。
腊月二十七八,各种食物准备好了,祭祖的时候到了。祭祖是过年前必须做的重要事情。那时候上坟祭祖,要把麻纸对折,剪成四块,然后在地上撒些麸皮或谷壳,把纸放在麸皮上面,用纸钉敲打纸。钱的形式会出现在打孔的纸上,代表给祖先送钱。烧纸的时候也要带上过年茶饭时给祖先留下的每一种食物的初煮,还有一瓶水加一点小米和酒。意思是不仅要给祖先钱,还要给吃喝。
腊月二十九,清爽整洁的人们开始贴对联,贴窗花陷在饺子里。有些勤劳的人第一个月还会做点荞麦凉粉。一贴上对联和窗花,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打扫院子,这会让院子看起来更有朝气。当一切都很忙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开心地等待新年的到来。
除夕早上聚在一起放鞭炮,表示人们很高兴离开旧的一年。中午,一家人会吃面条,这意味着漫长而幸福的生活。在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喝点酒,这意味着他们是圆的,快乐的。晚饭后,孩子们高兴地点燃灯笼,燃放鞭炮。男生们争先恐后地去放鞭炮,女生们却胆小得不敢放,只好躲在一边,捂着耳朵,大喊大叫,手舞足蹈,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除夕夜,不能睡觉,要守夜。按照老人们的说法,除夕睡觉,来年就要打瞌睡。所以,孩子们怕来年困,只好通宵。除夕夜,不能乱逛。据说这一天,鬼界也放假,阎也放假。所有的鬼都在附近游荡,人不能出门,以免遇到鬼。为此,孩子们只好守在父母身边,听父母的话,期待美好的来年。午夜过后,妈妈起床做面条准备包饺子。包饺子的过程中,我妈会在饺子里包几个硬币,炖几个饺子。在吃饺子的时候,谁吃饺子,谁包钱,说明他明年有钱,谁吃饺子,谁包肉,说明他明年过得好。这也是父母的美好愿望!
初一早上,第一个出门的人会放鞭炮,叫开门。这个镜头是为了迎接吉祥,迎接新年的开始。陕北有这么个讲究,就是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亲戚,初三拜老公。所以,那时候初一,人们都待在家里补觉。我没什么精力,只好在家打扑克。
初二,爷爷奶奶不在自己家里住,人们会带着家里的过年茶饭给爷爷奶奶拜年。拜年时,孙子孙女要给爷爷奶奶磕头鞠躬,说:“爷爷奶奶身体健康!”“这时候爷爷奶奶会给孙子孙女压岁钱。那时候的压岁钱一般都是两毛钱或者五毛钱,最多的也就一两块。新年过后,一家人会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顿饭。爷爷奶奶看到全家人都来了,好开心。他们一边吃,一边拉着家常菜,窑子里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
第三天,爸爸会带着老婆孩子去拜访岳父。当你去的时候,你必须带一瓶酒和一些你自己的茶和米饭。公公婆婆知道女婿、女儿、孙子都要来,就准备了饭菜,早早等着。一听到女儿、女婿和孩子的声音,婆婆就会冲到院子里迎接她。进了屋,女婿双手合十,鞠躬道:“爸爸奶奶身体健康!”在陕北这个地方,人们习惯叫公公“爹地”,婆婆“奶奶”,真正的“奶奶”叫“妮娅”。坐在炕上的老丈人会招呼女婿上炕,不能盘腿坐在炕上,女儿会象征性地在炕沿坐一会儿,然后就抢着帮母亲做家务。丈母娘会赶紧把酒拿出来,让女婿在家一边聊天一边和老婆喝酒。孩子们给爷爷奶奶磕完头,拿着压岁钱跑出去玩了。我会一直玩到我请他们吃饭,然后才依依不舍的回来吃饭。吃饭时,婆婆不时热情地为女婿和孙子们夹菜,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
晚饭后,女儿帮妈妈收拾残局。女婿陪着老丈人喝水说话。等菜洗好了,女婿就起身离开。这时候公公婆婆就会要求他们多住两天。但是女婿会找各种借口离开,真的很无奈。他会让老婆孩子陪老人两天。
三年级以后,就是家长安排孩子给叔叔、阿姨、舅舅等拜年。拜年一定要带上家里的过年茶和饭。其实拜年的过程就是亲戚们在不同的年份交换品尝茶饭的机会。最后,亲戚和邻居会知道谁家的米和茶煮得好,谁家的不好。
在陕北,人们认为初六是小年,初六是人年,除夕则被认为是鬼年。人们对待初六就像除夕一样隆重。一家人又会聚在一起,喝酒吃肉,聚在一起。第七天和第一天一样,也想吃饺子。
正月十五是正月里最重要的节日。每个生产队准备的秧歌和节目都会去公社参加演出,有灯会,晚上还有灯会上的猜灯谜活动。晚上吃完饭,我们要做元宵,代表家人团聚。十一五过后,新年基本结束,人们开始陆续忙碌起来。
正月十六晚上,吃完饭要往火里跳,引发各种疾病。饭后,人们在院子里生火,大家排着队跳过火,跳了好几下。父母对此很重视,即使这一天有人不在家,父母也会拿一件自己经常穿的衣服在火上来回烧。跳出火堆后,要用铲子把余火铲起倒掉,也就是把所有的病都扔掉。跳火,就是把身上的各种疾病都烧掉,防止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生病,保证家人的健康。
正月二十三晚上,人们会最后一次放鞭炮,欢迎灶神回来工作。灶神回归,意味着一年彻底结束。从此,大家都进入了正常的生活,新的一年,人们开始工作,开始四处奔波。
就在这时,远处电报大楼上的大钟响了。顿时,鞭炮齐鸣,满城皆是,天空中的烟花更加绚丽多彩。我被猛烈的鞭炮声拉回了现实。原来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