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的监禁政策是怎样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英外交是一种古老的克制政策,其实质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以英国武力相威胁的妥协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长治久安,保卫国家,却愚昧无知,异想天开。更值得我们批判的是,它在接受了屈辱的和约之后,仍然是浑浑噩噩,不思进取。
18 4 0年中英爆发鸦片战争时,长期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清王朝在战争初期用以指导对英外交,“羁縻”政策自然成为大清帝国对付蛮夷的手段。但也有历史学家将“监禁”视为投降的代名词,完全否定。似乎谁在鸦片战争中提出了“监禁”,谁就成了投降派,把“卖国投降政策”和“监禁”政策放在了同一立足点上。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羁縻”的策略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只要克制皇帝的夷狄就行了。”所以“羁縻”最初是汉代封建统治者接触、维系异族的一种手段,后来逐渐演变为封建统治者拉拢异族而不使其不忠的外交政策。历代统治者面对外来侵略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剿”,即所谓武力驱逐;另一种是“安抚”,即用拉拢、安抚的方法来解决纠纷,也就是用“挽留”的策略。但是,采取监禁政策也是一个原则。前提是彝族人必须对朝廷“听话”。如果他们很温顺,他们也可以宽容一些。如果它桀骜不驯,只会大举进攻,威风凛凛。
参考:
鸦片战争初期道光帝的“调查”外交
监禁——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对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