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小学
这所坐落在钟南山脚下的乡村小学,历经近半个世纪,培养了该村两代孩子,完成了历史使命。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周边四个行政村的合并,成立了红星村,其中涉及到孩子上学和村民就医的问题。
这四个行政村实际上由六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刘家庄人口最多,位于中部,所以上级决定以刘家庄为中心,将村办小学和医疗站的地址选在这里,其中小学需要10亩土地。
小学地址选定后,接下来就是土地置换。在当时村干部的主持下,六个自然村互相交换了土地。有些自然村干部虽然有意见,但为了子孙后代的教育,还是顾全大局,以至于现在耕地远了,就想到原来学校的情况。
据当时的村书记老向说,当时还是文革后期,村里太穷了。东拼西凑出小学的地址后,学校的围墙就得分配到各家,各家按照分配的长度自己建围墙,几个合伙一起干。
围墙修好后,下一步是建校舍,还是土坯房,村里分发给各队(自然村)。其中一个队长因为和村干部有矛盾,不肯出面,耽误了工期。老向带着工作能力强,又会做思想工作的老任去找队长。老任在玉米地里踩水,逆流而上,找到了一直躲着不肯露面的队长。遇到他,在泥地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脱了鞋。红星村有一所小学,就是红星小学。孩子们终于有了学校,大人们看到年轻一代有了希望。
大约十年后,土坯房成了危房,建砖混教室成为必然。然而,这个村庄仍然很穷。
村干部着急了
当时改革开放初期,村干部齐心协力,让能安置外地户的队凑点钱集资,于是五泉队和刘备队各安置了1户。没有被安置的队伍会另想办法筹钱。
当时农村基金会的贷款条件比较宽松,村集体决定向基金会贷款修校舍。
不曾想,基金会收回还贷款时,红星村却拿不到还款。办理贷款手续的刘冬队两名村干部被依法拘留还贷!
家属着急,其他村干部更着急。他们到处找人求情,求爷爷告奶奶,写还款计划,找人出面担保,让两位村干部回了家。
经过这次风波,红星小学已经进入正常的教学秩序。本世纪初,随着村民家庭的富裕,重视教育成为必然。毕竟红星小学的条件不如县城学校,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教师能否安心教书成了村干部的一块心病,改善教师的办公和住宿条件成了村里的必须。在集体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给教师宿舍铺了地砖。
可惜今年红星小学的学生被彻底“清场”,老师自然被上级撤了。过去的读书声终于安静了。
听说这所“闲置”的红星小学可能会被县里征用作他用。坐在我前面的老人哽咽着说:“我不能忍,村集体财产怎么可以这样没收?”!这还是红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