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有哪些体裁?各有什么优缺点?
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数量极其庞大。
比如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据说是孔子根据鲁史家编纂的《春秋》而编修的。《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传》,成书于春秋时期。相传春秋末期鲁国历史学家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同治鉴》是中国第一部通志,也是中国通志的代表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编辑,时间为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编年体史书有利于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避免叙述重复。缺点是编年史按年月分类,很难集中到每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无法按年月排列的事件很难记录,往往在政治事件中详细,忽略了经济文化。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传记、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度,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体例。
传记类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重点,是背单词和记笔记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形式上看,传记体是传记、传记、记录、表格的综合。这部编年史基本上是编年体,也记述了皇帝本人的事迹。家族,主要记录王公贵族的历史。传记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籍的记录是关于法律法规以及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表格是用来表达复杂的社会情况和很多无法一一写进传记的人。优秀的传记类历史书将这些体裁结合在一起,在一部历史书里形成一个互补的整体。它是各种流派的混合体,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中国最早的传记史书,也是中国最好的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作者生活的汉武帝初年结束。历时三千年,共一百三十篇,书名分别是传记、表、书、世家、列传。这部编年史以历代皇帝为中心,是一部重大事件的年表,包括秘书礼仪、官制和经济制度、世家大族的传记以及武帝以前各种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和邻国的传记,其中世家大族和传记就占了一百部。为了完成这部巨著,司马迁花了20多年的时间,走遍全国各地考察名胜古迹的民俗风情,并为此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史记》的古代史料极其珍贵,许多记载成为现代人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史记》的历史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科学性。比如古史家很少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这种体裁作为传记。《史记》不仅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于深入浅出地刻画人物,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诗”。
但《史记》只持续到汉武帝,所以汉代补录《史记》的人很多。其中,班固的《韩曙》最受后人推崇。这是一部纪传体年表,描述了西汉229年的历史。自《汉书》成书以来,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年代为史的史书体例成为后世“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官方《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是按照《史记》的体例,以纪传体的方式编写的。二十四史还附有记录和表格作为附录。韩国和日本的一些历史书也是用传记体写的。
但传记体也有其弊端,即“同一件事看几篇,主客分不清”,把人物分开讲,历史事件都记载在人物传记中,造成反复矛盾。直到南宋才出现了原始的、最终的编年体,克服了编年体和传记体的缺陷,综合了其优点。
3又叫典制,典制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载历代典制及其因改革而得与失。它的特点是分类,曾被称为分类书。正典史书从传记史书的记载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中第一部有影响的经典著作是唐代历史学家杜佑的《通典》。(在此之前有刘知几之子刘智的《正典》,杜佑的《通典》在其基础上有所扩充,所以他的书被《通典》所取代,至今未流传于世。),共200卷,分为食、选、官、礼、乐、军、刑、州县、边防、九门,门下有副标题,副标题下有明细。书的内容收集自五经史,从黄帝到唐朝天宝末年。
元初,马端临撰写了《文献通考》,共348卷,较《通典》有所增加。《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通史,后人与《通志》合称“三通”。
南宋郑樵的《通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正典部分称为“略”。从书的性质来说,属于传记式通史。
“三通”有续篇,至清末,总数为“十通”。其中官方修复三通的描述一直到明末,清朝三通一直延续到成书,也就是50年左右。因为《通志》是传记通史,所以续集只延续了二十章的这一部分。六大名著共1560卷。清末,刘金早独撰《续清文学通考》400卷,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外,纪年典制史书始于唐代苏冕《姚辉》四十卷,记载了唐高宗至德宗的时事。玄宗宣帝时,续本《姚辉》有40卷,因其年代久远,易于续本。
编年史是一种以事件为主线,将相关的专门材料汇集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南宋王朝的创始人袁术在他的《资治通鉴》中采用了这种风格。编年体不同于编年体,也不同于传记体。相反,它专注于笔记,详细记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专注于它们的过程。编年体和传记体在记录方面都有明显的缺点。
南宋袁术的《通鉴史》正式确立了这种文体。此后,许多史书都以这种风格改编或创作,如陈邦展的《宋史》、《元史》、张謇的《西夏史》、清顾应台的《明史》、黄鸿寿的《清史》等。,贯穿古今,自成体系。这是历代的编年史。
以国家为单位,单独记载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史志,又称国志,是一些国家的笔记历史散文。它始于周穆王西部,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涵盖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历史。它的原始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家,春秋战国时期被晋国史家编成一本书。《国语》编年史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群书,得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汉、宋、魏、中山等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代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的历史。
6连贯描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叫通史,与断代史正好相反。
比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以称为通史。因为他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子同治鉴》,也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一部综合史,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从最早的文明开始到历史书作者所在时间的历史。
既然叫通史,首先要求描述的内容要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不深入涉及但必须涉及。其次,要求在叙事中反映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的线索,给人以整体性的认识。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个时期或某个朝代的历史。
比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共分12章,8个表,10章,70篇传记,共计100章,80万字。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帝皇4年,已有229年的历史。从《史记》到史明的二十四史,除《史记》外,都是断代史。以上六种风格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其实,同一部史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同时划分为不同的风格。比如《三国志》,既是传记史书,又是国家史书,还属于断代史的史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