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人民医院住院史

1949新中国成立后,1950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更名为天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舒天任院长,工作人员7名。

1953年冬,在县城东门外花园旁(即现医院所在地)建了三栋2120平方米的楼房,于1955国际劳动节投入使用。从此结束了建院20年来没有固定工作场所、每隔几年就要搬迁的历史,各方面工作逐渐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1956年4月,天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更名为天柱县人民医院。第二年,天柱县城关联合诊所并入县医院,成立中医科,扩大了县医院的规模和技术力量。今年4月,复员军医池永义被分配到县医院担任主刀医生,开始剖腹产、痔疮切除、兔唇修复、蓝尾切除手术。

1958年,天祝县人民医院升格为二级县级医院,袁超调离部队担任院长。今年年底,由于天柱金平县合并,天柱县人民医院更名为金平天柱县人民医院。

1961 7月,天祝恢复县制,随后天祝县人民医院恢复。当时,贵阳医学院本科毕业生赵志春和孔祥复被分配到县医院工作,这是第一批分配到天柱县医院工作的大学生。

到1964,医院已能开展子宫切除、异位妊娠破裂切除、胃大部切除术等大型手术。金平、剑河、三穗等周边县的患者经常到天祝县医院就诊,社会影响很大。今年4月,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王镇率工作组到天祝县医院检查工作,充分肯定了天祝县医院勤俭办院、面向农村、热情服务农民的事迹。并要求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向天祝县医院学习。9月23日,《贵州日报》刊发《董氏苗家好医院》一文,报道天柱县医院工作。

从1964到70年代的文革,天祝县人民医院和全国其他单位一样,经历了多年的动荡不安,严重破坏了医院的工作秩序,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

到了7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局势的逐渐稳定,医院的工作秩序开始逐渐好转。1982年8月,三楼和一楼新门诊楼建成投入使用后,床位由90张扩大到150张。临床科室又分为内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等。,并且外科手术逐渐扩展到肾、胸、脑手术。1985年9月,眼科门诊成立,第二年开设眼科病房,开展白内障摘除、青光眼预防、失明治疗,很快成为业务优势科室,不仅改变了眼疾患者转院外地的局面,还吸引了周边省县的眼疾患者到天祝县人民医院就诊。

1993年初,医院各临床科室开设门诊,医务人员工作精力向外转移,患者四处分流,医院门诊量锐减,医德医风下降,医疗质量下降,内部矛盾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度陷入低谷。当年9月,医院领导班子调整后,于6月5438+10月收回各科室所有院外门诊,同时恢复急诊科,加强门诊力量,最大限度方便患者,同时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和服务态度改善,重新树立白衣天使形象。1994年1月起,医院实行定额量化管理和院、科两级责任制,坚持月度工作考核。为使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更加科学有效,避免盲目建设,使医疗水平尽快发展,1994医院制定了《五年建设总体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总体思路是依靠科技发展医院,逐步形成“医院有重点、专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医疗技术格局。

根据五年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医院的各项工作发展迅速。硬件建设方面,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供应制剂综合楼、综合办公楼、医技楼、急诊康复楼、后勤综合楼,征用了医院南端的土地,进口了日本产b超、彩色脑电图地形图机、CT、自动尿液分析仪、科室程控电话等。,并严格按照二级医院的医院分级管理进行工作,65438+65435。经州卫生局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天柱县人民医院以821.5被授予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称号,成为黔东南州16县市第一家县级医院。1997验收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婴医院。1998被评为泉州市第二周期职业道德先进单位;9月29日,1997,医院举行CT开业暨低视力康复科挂牌庆典。州卫生局发来贺电,说我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州县级医院。

五年来,医院持续积极选派人员到湖南长沙湘雅医院、重庆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不断引进新技术、新疗法,使医院各项业务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0年,天柱县人民医院被列为贫困县医院改造项目。国家出资1万元,征用30亩土地开发县城新区,相继建成新的住院楼和传染病房楼。2004年,医院又投资近600万元,添置了彩色电子胃镜、飞利浦彩超,更新了美国GE螺旋CT、X线数字处理系统CR、富氧治疗仪等。天柱县医院是全县急救医疗中心,全省四大低视力康复中心之一,黔东南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医院。拥有床位185张,从业人员213人,专业技术人员91.2%,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65人,临床科室65人。2004年,天祝县医院完成门诊110828人次,出院5093人,手术1427例。几项核心指标在泉州县级医院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