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历史主题

探索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进化的关系,一直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主要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中国古代自然为依据,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进化的关系,这一直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课题。笔者主要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变迁的资料,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原始农业出现的背景

一万三千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气候变化为各种可食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植物性食物在人类食物中的比重逐渐增加,采集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的小型化,特别是磨盘和棒的出现,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原始农业的出现

大约在11000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明显的降温。到大约一万年前,气候逐渐变暖。此后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到6000年前达到顶峰。气候的变暖,食用植物采集业的发展,为植物栽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具体过程是:从野生植物的发现和利用,到对其重视和管理,最后发展到水稻、谷子等农作物的种植,原始农业由此产生。根据目前的信息,中国南方植物栽培的出现可能接近654.38+0万年前。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栽培了水稻、谷子等作物,某些地区最早栽培的植物可能是坚果或核桃、谷子等块茎植物。

原始农业的出现以及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

中国南方的考古发现表明,原始农业和陶器的出现与磨制石器的出现一般是同步的。他们之间应该有某种联系。陶器的出现应该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关,更直接的可能是与人们食物结构的变化有关,即植物性食物在人们饮食中的比重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烹饪方式的变化和对储存食物的需求。此外,陶器的出现也与人们的定居生活有关,定居生活是建立在食物来源有一定保证的前提下,而食物来源又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变暖和可食用植物供应量的增加。因此可以说,农业的出现是自然环境变暖、食用植物增多、采集活动和定居生活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

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磨制石器的出现与人们砍伐森林、建造房屋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关。砍伐森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建房子,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耕种农业所必须的土地开垦。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大面积森林的砍伐,进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后来,为了满足金属制造业的燃料需求而大规模砍伐树木,是对生态环境的又一次巨大破坏。

史前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8000-6000年前,中国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应该与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密切相关,适合农作物生长。随着农业的发展,以猪为主要对象的畜牧业也发展起来。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平等的宗族社会。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宗教信仰和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500年至4000年前,在辽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阶级分化日益加剧,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达官显贵掌握部落的权力,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各地出现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城址和纪念地。这反映出小组组长在调动本组织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方面的权威正在增加。这个新阶段的到来,是基于前一阶段环境的变暖,以及由此带来的农业发展。因此,有理由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尧舜禹时期洪水的可信度及其对黄河流域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先秦文献中,关于尧舜禹治水的记载和禹治水的记载屡见不鲜。然而,关于它的可信度有许多争论。2002年,人们发现“Xi宫”是西周中期制造的。碑文清楚地记述了禹治水的事迹。说明西周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来,在龙山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黄河洪水留下的痕迹,如青海民和家、山西襄汾陶寺等。前者还发现了地震的迹象。陶寺遗址位于传说中的姚活动区。在这里,考古发现了一个面积超过280万平方米的巨大城址。其年代约为4300年前。有迹象表明,这个城市遗址曾经被洪水摧毁,然后重建。如此大规模城市的建设,显然不能仅仅依靠一个部落的成员。应该是齐新这个有相当影响力的区域集团成员齐心协力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城市中已经出现了功能分区。此外,在城市中发现的墓地中,大、中、小墓在规模、可得性、随葬品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已经相当悬殊,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再是平等的原始社会,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经成为等级分明的复杂社会,初步的王权和国家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