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怀柔发现1300米明前长城。

在怀柔发现一段1300米长的明代以前的长城遗迹。昨天,这样一则新闻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与慕田峪、八达岭等众所周知的明代长城不同,在北京郊区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条明代以前的古长城。但由于历史文献的缺失和出土文物的稀缺,多年来人们只瞥见了这一略显神秘的长城,很难窥其全貌。

昨天从怀柔传来的消息,无疑为人们探索古长城再添喜讯。此前,门头沟、延庆、昌平等区县已发现古长城遗迹。频繁出现的废墟让这座原本断断续续隐藏在山野绿草如茵的古长城逐渐清晰起来。

正如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岳升阳所言,虽然文献记载不多,但近年来频繁发现的遗迹,正在填补北京古长城历史的空白。“现在可以初步判断,这条古长城从东灵山进入现在的北京地界,一路向东,经过门头沟,连接昌平,向北拐进延庆,再向东进入怀柔、密云。”岳升阳说。

怀柔古长城最新发现残长城闯入摄影师镜头。

对称的石头,梯形的墙,分散的石头堆...这些场景不禁将观者带入了车马充满危险的年代。昨天,怀柔区几位摄影师在渤海镇三岔村北魏滩西山顶拍摄。谁也不曾想到,在荆棘和茂密的草丛中,突然,一条长达千余米的残长城闯入镜头。专家初步推断,这很可能是北齐长城遗址。

这一段长城位于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和延庆县海斯镇子口村,呈东北和西南走向。如果以两村沟通的凉头山路为界划分,东北段约500米,西南段约800米。

经实地考察,残长城遗址呈梯形,现存遗址最高点约为1米。根据坍塌散落的石块分析,原来长城至少在2米以上。在这一段长城的两个制高点上,还有两个瞭望塔遗址,呈圆形,有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散石。这些了望塔选在制高点。首先,他们被选来侦察和观察敌人。二是让守军士兵换防休息。

残长城和明长城没有连接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孤立的残长城与明长城之间没有任何连接点。据此分析,年近七旬的怀柔文物管理所老所长张灵勉表示,这条残长城至少建于明长城之前。从其建筑结构来看,明代长城多为石基、砖墙叠砌、白灰浆勾缝。这一段长城是干碴墙结构,没有石基,也没有零散的砖堆。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段长城位于怀柔和延庆两个长城外村的交界处,北有外长城,南有二道关和南业口的内长城。再加上这么简单的建筑结构,至少可以确认这一段长城不像是明代的长城遗址。

明长城改线,北齐长城得以保留。

那么,这段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延庆州史》说:“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延塞。用秦开了一个计策,放在山谷上,从上谷北到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建,遗址至今还存在于岔路以北的永宁一带。”

长城学者宋国喜曾在中国长城网上撰文:“延庆县海斯镇子口与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交界处的干石侧墙,当地人称为秦长城。”

然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北京早期石长城遗址大多建于1500年前的北齐时期。因为后来的明长城很多都是在早期的长城上修建的,所以露出地表的北齐长城遗迹很少。只有在明长城被改道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没有修建的地方,才能看清楚。

据初步判断,怀柔发现的残长城属于上述情况。“这段长城不在怀柔长城的统计里程范畴内。按照明长城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的说法,这段长城很可能是北齐在修建明长城时的一段。”张灵勉说。

门头沟古长城最密集的五段就藏在门头沟。

仅在门头沟区,明初长城就有五段:盐池镇马涛村的北阳沟长城、盐池镇大村的北西岭至德胜寺长城、盐池镇梁芳村长城、清水镇江水河村的东陵长城、盐池镇马涛村的东台岭长城。是本市迄今发现的古长城最密集的区域。

这是截至去年的全国长城普查结果。门头沟区长城测量队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确认这五段城墙均为北齐长城,全长约7000米。

门头沟古长城守北守东。

北齐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突厥)的入侵。明初门头沟长城走向为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南北,基本防御方向可确定为南北。资深长城文物专家顾大镛告诉记者。

北边的防守比较好理解,但是东边的防守呢?顾大镛说,当时北齐防御的重点是现在的山西太原、河南洛阳和河北临漳县(当时的邺城),而当时的门头沟东部地区不像是辽金以后修建的大都城,很可能是一片开阔地。居庸关一旦被攻破,可以通过门头沟的山路到达河北、山西,而且不容易被发现。

公元563年,突厥调集20万士兵摧毁长城,并于564年多次劫掠幽静(今北京)、恒(今山西大同)边境,使北齐在天通元年对以前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王平镇保存着修建长城的最早记录。

离门头沟不远的王萍镇河北村,有一尊东魏三年武定石雕。刻有“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军、海安府尹筑城使乐源,用夫一千五百人,夫十人,乡长三十一人,十日毕”字样,4行49字。

本文记载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平原将军在此驻军建城。现在石雕所在的山坡上还能看到夯土墙的痕迹。石刻中的“城”字和“削山筑城”都是城墙的意思。因此,这块石刻是门头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的长城实物遗存。

昌平古长城是现存最长的。

19 km古长城穿越延庆昌平。

昌平区文物管理处公布的长城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从延庆大庄科乡街子石村到昌平大岭沟,再到八达岭,发现了一处长约19公里的古长城遗址。据初步推断,该段长城建于北齐,距今约1500年,是北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古长城。

这也是昌平区发现的第三处长城遗址。同时,这一发现也证明了在北京西北的明长城空缺处,实际上存在着一条古长城。

在明长城残破的一端有一段更早的长城。

昌平区的长城遗址为什么要去延庆县界?原来,明长城在北京西北方向有约19公里的落差:自东向西,明长城从怀柔黄花城进入延庆石村后突然停止;自西向东,八达岭明长城过了水关就不见了。

明长城北京西北为什么有缺口,应该是连绵不绝的?对此,学术界尚无定论。然而,在2006年全市举行的大规模长城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发现,许多明长城是在明代以前的古长城遗址上修建的。根据昌平发现的三处石墙遗存的大致走向,很可能与明长城断头有关。

2010年5月,昌平区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分步调查小组来到延庆石村进行实地考察。在村子北面的山上,从怀柔延伸出来的明长城在最后一个敌人驻地的位置戛然而止。敌台为条形砖石结构,主体部分已坍塌,但底座仍保存完好。站在敌台,向明长城消失的西南方向望去,果然山上的石脊状城墙遗迹与昌平发现的非常相似。

在当地老人的指引下,勘察队从街子石明的长城断端出发,顺着山势,向西南方向追溯古长城遗迹。一路上,石墙若隐若现,有的区域保存完好,有的区域完全看不见。保存完好的石墙高度从1m到1.5m不等,宽度从1m到2m不等。石墙上堆的大多是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状大小不一。有的是散堆,有的是混土堆在一起。只有在某些地方,可以看到大石块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石墙已经坍塌严重,有的上面还长了厚厚的刺。

一路向西南,穿过延庆松树沟村的石门,进入昌平界,很快就是之前发现的昌平大岭沟村石墙遗址,继续向西南,就是边墙子村石墙遗址;然后在对九峪村、锥子石村、李石沟南山发现明显的城墙遗迹,长度从1.20米到1.000米不等。“此时,已经确认这些城墙遗迹属于古长城遗址的同一段。”昌平区博物馆馆长邢俊说。

这座古老的长城通向哪里?两个月后,探查队再次进入延庆县界,来到井庄镇北堤村,发现了两公里长的城墙遗迹。之后往西南是水关长城附近的水关村。“之前我们猜测这条古长城会和水关长城相连,结果不是。它绕过水关长城北侧,直奔八达岭明长城方向,最后与八达岭长城相连。”邢俊介绍道。

至此,这个古长城遗迹的路线和走向基本已经出来了。“起点是延庆街子石,终点是八达岭,全长约19公里。这一段也恰好是北京明长城的空白。”邢俊说,以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认为这个地区没有长城。这个调查有力地推翻了这个论断,“长城还是有的,只是比明朝还古老的早期长城。”

互连

北京的大部分古长城建于北齐时期。

根据目前学术界的集中观点,北京现存的明代以前的石长城遗址大多为北齐所建。北齐统治山东、河北全境,山西大部,河南一部分。据史书记载,北齐建立时,形势严峻,西部有北周的重视,北部有突厥、蠕(柔然)、契丹的侵扰。北齐为了加强对周边国家和游牧民族的防御,多次在北部和西部修筑长城,其规模在秦之后明朝之前的时期是第一。

多次修建的北齐长城,基本上可以连成两条主线。一条是北外围,从山西西北部的芦芽山、管涔山向东北延伸,向北经大同、阳高、天镇进入河北张家口赤城县,再沿燕山东南进入秦皇岛市山海关,经北京、天津、唐山到达海边。另一条是南内侧,西起山西西北部的偏关地区东南,在武县转向东北,向东沿恒山山脉进入河北省,再沿太行山向东转向,经过北京西北部——即门头沟、昌平,在昌平居庸关南口与外长城汇合。

专家意见

古长城遗址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

北齐不仅修建了长城,还在长城沿线每隔十里建了一个驻军。近年来,本市在门头沟、昌平、密云等地的明前古长城遗址沿线发现了多处北齐长城驻军遗址。岳升阳教授建议,打破区县分割,对北京以北绵延的古长城遗址进行整体保护,确保其历史价值。

岳升阳教授呼吁,北京发现的北齐遗迹并不多。这些北齐驻军遗址是研究北京北齐军事和文化的重要遗迹。希望文物部门能有选择地挖掘,立个牌子,保护它们在旅游开发和植树时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