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记录怎么写?加强历史教学中的集体备课。
做好集体备课,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不容易。我们学校组织集体备课已经很多年了。在实践中,我体会到集体备课是一种开放的教研活动,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如果备课组的老师们各自为战,互不联系,互不交流,甚至互相封杀,生怕别人学了自己的“高招”,结果年级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少数自保老师的“高招”就成了“井底之蛙”。作为备课组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树立威信,提高历史备课团队的凝聚力。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我校对各年级的教学工作安排一般采取“老带小,老带新”的方式。这种搭配方式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对发挥个人优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有些老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旧搭配”的模式也可能会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这可能主要与老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有关。“老教师”因为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也可能在这种模式下做出了一些成绩。他们不愿意在集体备课中采纳别人的意见,认为别人的方法不适合自己,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透露给别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法从别人那里得到等价的东西。另外,我害怕一旦把自己的“宝贝”送人,自己的固有优势会受到挑战,得不偿失。然而,一些急需学习成功经验的青年教师,却因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次未能获得“真经”,认为没有什么值得与人交流的东西,而逐渐对集体备课失去了兴趣,“学者相轻”的思想在作祟。有些年轻老师可能在想,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多想想,多上网,多和学生聊聊,这样更实际。久而久之,每个参与集体备课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集体备课计划也就流产了。
为了防止上述现象,我们备课组每次集体备课都会注意几个要素:简单、快速、实用、协调、清晰。“简”是指人员简单。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人不多,只有三个,但是为了达到更直接的效果,我们一般是两人一组备课。根据学校安排的工作范围,我和梁老师主要是给X交换课;梁老师和赵老师主要是在文科的基础上进行经验交流;我和赵老师主要是交换理科基础的课。“速度”就是缩短集体备课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需要快速解决的问题。“实”就是脚踏实地,目的性强的备课,备课内容有针对性,有实效。备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周的计划,课主体的提纲,教学中需要突出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策略。“匹配”是指在集体备课时,新老教师与其大体共性和个性很好地匹配。“老教师”经验充足,但缺乏热情,教学模式相对僵化;“新老师”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但经验不足,容易盲从。结合两者的优势,就是“最佳拍档”。“新老搭配”的好处是,“老教师”往往能抓住复习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而“新教师”总能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复习建议,有所创新。而且“新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熟练,可以为“老教师”提供这方面的参考。最后是“明”,即每个人在备课时都要有足够的透明度,不要隐藏自己的实力,防止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教学创造力被故意忽略或减半;此外,每位老师在每次备课后都能获得清晰的教学细节。
第二,有利于将个人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
在集体备课中,备课组会特别要求老师上课不要千篇一律。集体备课并不等同于抹杀个人特长,或者制作一个一模一样的教案然后全盘照搬。通过集体交流,取长补短,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达成对教材和方法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但没有确定的教学方法,真正的教学设计需要指导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和再创造,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制定能够扬长避短的教案。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我们的教学个性,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在集体备课之后,每个老师都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个人需求进行修改,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第三,在备课组建立合理的检查模式,每个人都会及时反思改进,以彰显集体智慧。
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为了学习经验、总结教训,备课组会鼓励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互相听课、评课,并在备课组中建立合理的检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相互评价,合理建议。在评价中,鼓励备课组教师尽可能多地进行纵向比较,即找出本次教学较上一次教学更合理、更科学的地方;指出教练有哪些创新(哪怕只是一点点),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给予积极肯定(主要是表扬有助于提高积极性);鼓励指导教师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他们逐步完善个性化教学方法。
第二种模式是老教师一对一检查新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关注年轻教师教学中不合理因素的调整,厘清存在问题的原因,让他们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实现“怎么做”。总之,无论是评课人还是老师,大家都应该以平等的方式互相交流,从而达到“评一课,促多人”的目的。
总之,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让教师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共享知识和教学资源。对于教学任务重、高考压力大的高三教师来说,集体备课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合作手段和有效的渠道。不仅省时省力,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能充分利用个人的长处,把集体的智慧和自己的特点结合起来,就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