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的历史沿革
句容始建于西汉元年(公元前128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句容、龚宇是扬州的领地;春秋属吴;战国属越,越国属楚;秦属燕郡。
秦朝设江城郡(三国被吴废,金朝复辟,隋朝初废),句容疆域北部属之。
句容县,位于汉代,划归丹阳县。
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长沙太子党封为句容侯,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党亡,复为郡县。
直到南北朝时期,都属于丹阳郡。
东晋大兴三年(320),句容琅琊乡、江城金陵乡设立为怀德县,安置琅琊人。
咸康元年(335年),华侨定居琅琊郡,桓温为知府,统治金城(今县城包华乡西);南宋改为南琅琊郡,迁至白下,废弃。
隋弃郡立州,州领郡,句容属扬州。
唐武德三年(620),句容、鄢陵两县设茂州,七年废,句容属江州。
武德九年(626),句容划归润州。
天宝元年(742),句容属丹阳郡。
甘源元年(758),各州统治句容。
上元二年(761),废除外州,刑期恢复到润州。
光启三年(887年)迁州,句容归其管辖,直至唐末。
五代时,嵊州先后改名为金陵府、江宁府,均辖句容。
宋初恢复嵊州,天禧二年(1018)设立江宁府,辖句容。
天禧四年,句容县改昌宁县,复置句容。
南宋建言三年(1129),江宁府改名建康府,句容隶属建康府。
袁剑设道,建康府改建康路,后改名庆忌路,刑期由其管辖。
明朝将庆忌路改为应天府,句容隶属应天府。
清朝改天府为江宁府,句容属江宁府。
太平天国时期,句容直属天京。
民国元年(1912),江宁府更名为南靖府,隶属句容管辖。民国三年(1914),废府设路,句容属金陵路。
16年(1927)弃道,句容直辖江苏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江苏省划分为10个行政监察区,句容为第10个行政监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句容属于江南行署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新四军进入茅山地区,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抗日总会”、“抗日民主* * *”。这里的根据地和抗日民主* * *归苏南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所有(后与邻县* * * *建立镇、河等县)。
民国32年(1943),成为苏南行政公署。
敌占区由日伪统治。
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句容划归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四月二十三日句容解放,四月二十六日句容县人民正式成立,隶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员公署。
同年二月二日65438 * *中央华东局决定将句容划归南京管辖,六月仍属镇江专员公署管辖,1950。
1953江苏建省后,属镇江地区。
1958镇江地区改为常州地区,后改为镇江地区。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政策后,句容划归镇江市。
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句容市。
[4]
名字的由来
第一,以山命名。
明弘治《句容县志》及民国对今县名的诠释,均表明县内有一沟曲山(即茅山),形似“嵇”,钩而通融,故名沟荣,又称曲曲。
在古代,钩字是相通的。
所以逐渐写成句子。
第二,以山水命名。
清乾隆《句容县志》转载明万历(句容县志)说:“句容有弯山,山形如‘已’字。
畚箕距三毛江陵,九曲绕秦淮,县城依山傍水,宛如一座城。
清代《毛山治》记载,在河的东面,金陵左右各有一个小泽(今赤山湖管委会),名叫袁泽,就是曲水洞。
泽东为曲山,形似“已”字,故名曲曲。
山的源头是弯曲而宽容的,所以它的疆域在句容。
赤山湖观赏记录:县城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勺形。勺上的水倒进赤山湖,湖是一个口,所以叫句容。
也有人说是以秦淮河命名的。
山东包华南侧是秦淮河的发源地之一。景观从县城东北向西南流入赤山湖,汇入秦淮河,弯成勺形。县城的嘴在勺子里,就是一句话。县内有一高地,古称“戎山”,故县名“句容”。
第三,以声命名。
近年来,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的研究人员认为,句容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生活的地方,他们说的是与华夏完全不同的语言。
“句”和“钩”是相通的,在古越语中是“格”和“树”的意思。
“戎”在古代读作“叮咚切”,与壮语、侗语中“侗”的音译相同。
“侗”意为森林,壮侗语与古越语关系密切。
因此,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森林”的意思。
其实句容古之地确实有很多树,与周边郡县明显不同,所以以句容命名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