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春节?春节的发明史。

霍布斯鲍姆曾提出“被发明的传统”一词,意思是很多人认为自古就有的传统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春节无疑是最好的例子。以下是我给你整理的春运发明,希望能帮到你。

春节的发明史:1914开始的法定假日。

与西方宗教节日不同,春节是在农业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元旦节日。关于它的起源,一般认为是虞舜登基时带领部下拜天地。在历史上,春节在秦朝被称为香格里拉和元日,在汉代被称为年丹和郑丹。魏晋南北朝,有年朝,有元首。唐宋时称为年日、新币。到了清代,开始叫元旦、元日。到了现代,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从腊八到元宵节的全国性节日。

1912年,民国宣布将公历改为1+0作为“新年”,但其实施在民间遇到阻碍。1914 65438+10月,时任内务府首长的朱启钤为了顺从民意,提出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季至日为冬节。所有公民都休息,公职人员也允许休息一天。“经袁世凯批准,阳历元年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共存的格局。”民国初年,政府试图将过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至阳历元旦,但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仍将这些习俗保留在春节。

春运发明史:1949-1956春运结合宣传。

“吃”一直是春节的重要元素。中国人在节前囤积粮食的习惯,使得“春节涨价”成为物资不足背景下的铁律。但1951的北京似乎打破了这个惯例,以“物价如常”度过了一个春节。原因有二:一是北京市工商局年前就叫停了。第二,贸易部在春节期间做出了稳定物价的特别规定。可以看出,此时政府已经开始应对节假日期间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工农党和军民党是这一时期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全国各地,工人和农民将在春节期间举行盛大的联欢活动。在此期间,几乎每年的春节文艺活动都有固定的主题:1953宣传婚姻法,1954宣传总路线。虽然这一宣传要求并未诉诸法律文件,但不达标者仍会受到批评。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春节演出因其节目不符合现实斗争需要而受到批评,戏剧学院不得不做出检讨。

春节发明史:1956-1966打破常规过春节

现在人们常说春运难。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春运就已经很难了。1954,国家首次明确春运高峰时间为春运前后一个月,铁道部成为春运开始的客运办公室,昼夜值班。解决春运抢运问题与1958年大跃进运动相结合,实现了“打破常规,欢庆春节”的号召。“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和口号,煤矿、水利工程、政府部门是执行最彻底的行业。1959的一篇报道写道,今年除夕,最热闹的是十三陵水库遗址。两万七千多名农民工、官兵、干部、学生的劳动歌曲响彻整个大年三十。

20世纪60年代,一些奢侈和赌博的旧习惯在社会上卷土重来。这时,“以革命精神过春节”的号召也随之而来,以健康节俭的心态过节成为一种时尚。

春运发明史:1966-1976革命春运

这十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1967年,国务院下发通知,今年春节不放假,中国从此进入一个“革命春运”。

所谓“革命春运”,简单来说有三点。一是要“抓革命促生产”,春节不回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把冬闲变成冬忙;第二,春节期间禁止一切所谓的“封建习俗”,如放鞭炮、烧香拜佛、舞龙舞狮、磕头拜年等。第三,不吃不喝,更不打牌。春节熟悉的习俗只是贴春联,内容却和原来的祝福语大相径庭,最有特色的是“三十不要停止战斗,初一继续工作”。庆祝春节最典型的场景是:一家人围坐在毛主席像前吃晚饭。饭前会开家庭会议,批评私企。父母会放下架子,和孩子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孩子也可以向父母“开炮”。

吃仍然是中国新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时期流行的不是“吃得好”,而是“吃得差”。城里的单位食堂,农村的公社食堂,会因地制宜地组织大家吃“忆苦思甜饭”,用野菜、树根、玉米糊、地瓜干煮粥,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罪恶的旧社会”,热爱新社会。

春节发明史:1979-1989平安回家,新年快乐。

1980年,春节放假制度全面回归,随之而来的第一场灾难就是春运热潮。1981年,两个月的客流量将达到1.21亿;在从65438到0982的春运高峰中,仅北京站的旅客人数就达到了532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流量?人们往往将其归结为一群“盲流”,即从农村常住户口迁移到城市,没有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人。

1984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四个移民圈:东部沿海的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因矿产资源丰富、对外贸易便利而地理位置优越的新疆地区。据统计,1988年有88万人站着回家。平安度假、平安返乡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此时,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火如荼。电视节目不仅越来越多,题材也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革命教育,更多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开始出现在荧屏上。不过,80年代最值得关注的还是1983央视首届春晚的举办。不管人们的赞赏还是吐槽,这顿大餐已经陪伴了我们31年。

整体经济形势使得人们购买年货不再困难。1985北京举办首届春节商品交易会。

然而,物质和娱乐的丰富并没有满足人们很长一段时间。2月8日,1989,《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上海冷春节与圣诞热》的文章。传统节日迫切需要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春运发明史:1990以来外出返乡。

新形式的关键词是“外”:出去吃饭,出去旅游。

在20世纪90年代,“在外面吃”年夜饭开始流行。从65438到0996,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百家饭店迎家宴,百家商场挂灯笼,百家饭店拜年”的口号。

1999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进行了拼接,形成了七天的“黄金周”,催生了黄金周旅游旺季。

1999的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但近年来,过年的红包礼金和亲朋好友的问候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怕回家”一词应运而生。当“爱”逐渐变成“债”,会不会冲淡春节的本来味道?

作为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节日,人们总能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找到狂欢的地方,但在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在快速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被重塑。在“_ _”之前,春节是国民革命和生产大潮下的文化仪式。不管工农兵,大家都参加了。那是一个“大春节”。虽然物资贫乏,但大家都被过年的浓郁气氛感动了。从70年代末到现在,消费市场让年味越来越足,但同时也让年味变味。这一时期的“小春节”,强调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而回家却渐渐成了“爱恨交加”的尴尬话题。

看过《春运是谁发明的》的人也看到了:

1.描写春节的经典句子

2.春节的意义是什么?

3.表达春节的美丽句子

4.现代春节诗歌

5.春节有什么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