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银针的典故与品质特征

“扫明湖轻开玉镜,丹青画君山”(李白诗)。“遥望洞庭,银盘中有青螺”(刘禹锡诗)。这是唐代两位大诗人写的一首关于洞庭君山的抒情诗。“玉镜嵌君山,银盘托青螺”的确是一个壮丽的奇观。君山和君山名茶一直有着不解之缘。清代有诗曰:“试食雀泉雀舌,其貌君山。”

君山又名洞庭山,本身就有“神山仙境”之意,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葬身九嶷山下。他心爱的两个公主,娥皇和女英,穿着丧服,她们的船被风浪掀翻了。七十二青螺浮于湖面,聚于君山。爱妃望着南方广阔的湖面,扶着竹子哭泣,血泪把竹子染成了斑点,后来被称为费翔竹。“一枝斑竹千泪”,成为后世爱情忠贞的象征。因为是公主,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君山。众所周知的刘一传记故事也发生在君山。这里有刘一井,井水沏茶酿酒,清香扑鼻。还有龙涎井、飞钟和盖着秦始皇玉玺的“封山”印。君山有72座山峰,每一座都有名字,每一座都有独特的奇观,每一座都有美丽的故事。

君山所在的岳阳市,古称越州。北宋樊志明的《岳阳陆生志》中有关于它的内容吗?湖茶的描述。清代绛县《潇湘听雨录》记载:“湖南中产茶之地不同。.....而洞庭君山的毛尖是第一。虽不及银针和雀舌的其他产品,但产量不多,不足以四面八方。”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茶产于洞庭君山,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子略宽,绿色,很少采摘。清代黄本纪《湖南吴芳志》全面记述了湖南茶叶生产的概况。作者在描写越州茶时,不仅引用了岳阳风土人情、潇湘听雨、随园食单,还引用了湖南省志。巴陵君山产茶,嫩绿如莲梅,五岁进贡。庄万芳《中国名茶》一书说:《红楼梦》中的“老君梅茶”是君山银针。

《巴陵县志》中说:“自清代以来,君山贡茶每年18斤。谷雨前,知县请山僧拿一面旗来射,满头白发,深得人心。”曾桂曰:“此时集一旗一炮,瓷瓯香水绵炸。”这里说的白毛茶和潇湘听雨里说的毛尖都是君山毛尖。同治十一年《巴陵县志》引清代吴《胡谈》曰:“贡尖下有贡兜,与主办者炸之。价格6600,价格只有50%。其实就是好茶。”可见,君山茶可分为“贡尖”和“贡兜”。茶叶采回来采尖,芽分开叫尖茶,有白毛,作为贡品,也叫贡品尖。我叫它龚都,质量还不错。君山银针可能是“龚建”或由它演变而来。20世纪50年代初,君山银针采用挑尖选芽的方法制成。所以说君山银针始于清代比较可信。

在徐克的《湘梦》中,描写文人以品茶论茶,说茶的味道“淡而清”,太淡或太浓都不好,所以君山贵。又曰:“东坡云,茶为白,尝君山茶,茶为白。”君山寺有十余棵茶树。它们发芽的时候,越州派卫兵看守,防止被盗。20岁时,它们被用作郊区日子的贡品,它们的叶子被洗干净了...“文中的东坡是北宋东坡居士苏轼,可见君山产茶始于唐宋。

君山银针属于芽茶。由于茶树品种优良,树壮枝稀,芽肥而重。每斤银针茶大约有25000个芽。君山银针风格独特,年产量少,品质上乘,是中国名茶的龙头。其芽头肥壮,坚直,芽体金黄,披银,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甜爽口,叶色明黄。君山银针产品根据芽头脂肪程度分为特号、1号、2号三个等级。

当你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君山银针时,可以看到最初的芽尖向上,蒂下垂悬于水面,然后缓缓下降,立于杯底,忽上忽下,最多可趣味三次。因此,君山银针素有“三上三下”之称。最后垂直沉入杯底,如刀枪,似一群破土而出的竹笋,嫩芽水灵灵,浑然一体,青翠欲滴,妙趣横生,一直被传为美谈。且不说品尝它的香味来满足你的食欲,光是亲眼看着它就足以令人神往,神清气爽。根据“轻者浮,重者沉”的科学原理,“三涨三落”是茶芽吸水增重不同步,芽头比重瞬间变化造成的。可以想象,芽肉最外层吸水时,比重增大,即减小,然后芽头体积膨胀,比重减小,即增大,继续吸水后又减小。如果你个人看君山银针酿造的现场,能涨能跌的芽不多,一个芽跌涨三次就更难得了。这种现象在其他带肥芽的芽茶中偶有出现,但没有君山银针频繁。可见君山银针芽头的肥硕程度是出类拔萃的,这也是其品质的一大特色。

君山银针因其优良的品质,被誉为“金镶玉”,在1956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其价格也是中国目前名茶中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