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报摊?

报刊亭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

2017 10 10月24日15:18 |作者:张天侃|来源:中国网分享到:

高峰时北京有2400多个报刊亭,现在剩下1000多个,计划用三年时间逐步淘汰。全国都是这样的情况,与人朝夕相处的报刊亭正在加速消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报刊亭数量为30506个,比2008年减少2万个。早在2012,郑州就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市也在今年3月表示,全市现有报刊亭将全部拆除。

报刊亭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很多人忧心忡忡,甚至痛心疾首,认为报刊亭是一种城市文化的象征,它的消失可能也会随着文化氛围和内容一起消失。然而,这只是表象。在报刊亭消失的同时或之前,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4G网络的全面覆盖。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地铁公交车上,人人刷手机屏幕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其信号是数字媒体已经接管并将全面取代纸媒。

报摊只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即使旧的文化符号消失了,文化也不会消失,反而会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和吸引人们,为世界增添色彩和活力。比如,除了每个人都拿着手机微笑的场景,公共设施中还有无数的LED大屏幕在传播信息、资讯、图片、指南,成为城市中一种全新的文化符号。这也是崇拜。

从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和形式只是变了,不变的是人类对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创新。千帆在沉船的一侧!现在很难说纸媒是不是沉入了船里,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帆已经超越它的事实是注定的。就算现在纸媒不重,也已经远远落后于数字媒体了。现在剩下的就是讨论纸媒和数字媒体能共存多久。若干年后,人们肯定会需要几个纸媒,旨在满足一部分人阅读和保存的需求,甚至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门面。

但是,现在就断定数字媒体会在纸张发明之后像竹简一样彻底消失,还为时过早。而且在讨论纸媒会不会沉沦的时候,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纸媒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比数字媒体更有优势,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习惯、理解和思维已经完全适应了印在纸上的内容,甚至像鱼和水的关系。而且,这是基于研究结果的。

在一项又一项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大学生阅读内容完全相同的纸质书(印刷内容)和电子书(数字内容),以分析他们对其中所包含内容的理解能力。实验要求大学生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列出文章的重点,三是提供他们能回忆起的任何其他相关内容。

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数字格式;阅读数字(在线)内容明显快于阅读印刷内容;学生认为他们对数字内容的理解比印刷内容要好。但是,也有矛盾。表现为:被试对印刷内容的整体理解要好于数字阅读;媒体不会影响整体问题(比如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然而,当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受试者对阅读印刷内容的理解明显更好。

这项研究明确得出结论,阅读纸质媒体比数字媒体对内容的理解更好,也就是说纸质媒体更好。然而,本研究中受试者的主观感受是,阅读数字媒体的理解力优于阅读纸质媒体。而且,即使如研究所说,在具体内容上,纸媒阅读的理解能力优于数字媒体,那也可能是几千年来人们习惯于纸媒阅读的结果。如果久而久之,数字媒体阅读成为一种固定的趋势(数字原住民早就这样了),理解会比纸媒好很多,就像纸媒逐渐取代竹简一样。

更重要的是,当一项技术或由技术创造的产品普及后,必然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和习惯。数字媒体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有无数,但最大的因素是它传播速度快、易于阅读、易于存储、传播实时、发布方便、成本低廉。当然,数字媒体不一定会完全取代纸媒,很可能两者并存,但纸媒的局限和退缩也是看得见的期待。现在各大城市报刊亭的逐渐消失,不仅仅是一个信号,更是纸媒衰落的现实。所以,转型是必然的。

远观未来,当数字媒体崛起,统一了信息传播的世界,将会有更新的技术和媒体与数字媒体争夺天下,并把数字媒体作为一艘沉没的船,乘着它破浪前进,比如依靠DNA存储和阅读的生物媒体(biological media),DNA书籍和阅读材料就是如此。目前DNA“莎士比亚的诗”已经做出来,体积只有沙子大小。阅读时,只需用DNA测序仪将DNA“莎士比亚的诗”中的信息还原成数字文件,即可阅读。

而且,如果把人类文化诞生以来的所有信息和知识都储存起来,其实只要有几千个或者几万个像人类一样的细胞核DNA就够了。因为DNA的多维结构和折叠,空间大得不可想象。如果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储存起来,这些储存材料只会占用几立方米的空间。

当然,这是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结合。有一天,当技术足够支撑的时候,就像今天的数字出版和阅读一样,生物媒体将会普及,并超越甚至淘汰数字媒体。人类需要这样的创新,也应该拥抱它。就像今天,虽然他们错过了纸媒和市场的需求,但很多纸媒还会留下来,生存下去,甚至从数字媒体中分裂出来,他们必须接受、适应、拥抱数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