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的历史演变

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在珠海发展、繁衍、生活。春秋战国时期珠海属百越,前221年属南汇县番禺郡。汉初,赵佗占领三郡,自立为王,建南越国。珠海属于南越国。

丁原六年,西汉武帝(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恢复南海郡,竹海属南海郡番禺郡。

晋朝至陈朝属东关县,隋朝属保安县,唐朝属东关县。当时在金山场村设立文顺乡,是象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

宋代以后,由于这里盐业和银矿业的繁荣,在山场村设置了香山镇。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象山郡,隶属广州府。

从元朝到明朝再到清朝。明末,前山建城,名曰“前山寨”。它不仅是一个军事要塞,而且还负责澳门和前山的行政和外交事务。

65438年至0553年,葡萄牙人占领澳门,澳门逐渐发展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大量移民移居到邻近的珠海地区。

辛亥革命后,象山县隶属广东省。

1925 4月15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县,隶属第一任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0 ~ 1934钟山县政府设在唐家。

1949 10 10月30日,珠海内陆解放。

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岛区解放。

1951年1月,鸡头角、涌口山、万山群岛、淇澳岛由钟山县划定,万顷沙、吴勇、宜勇、龙穴岛由东关县划定(现万顷沙、吴勇、宜勇、龙穴岛均属广州市南沙区),由宝安县划定。后改为珠江区海岛管理处,隶属于珠江机构(珠江管理区成立于1952,广州珠江管理区成立于1992。珠江华侨农场先后由华侨委员会、省侨务管理局和广州农场管理局管理。2008年2月,广州撤销珠江管理区,成立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道办事处。今天,万顷沙、吴勇、永和龙穴岛都属于广州市南沙区。

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钟山县,同年6月10在唐家镇成立渔人区人民政府,管理大小岛屿、海湾48个。

1952-12成立中山渔区,管理香洲、唐家、万山群岛、担杆群岛等珠海沿海地区,区政府设在唐家。为加强海防管理,发展农渔业生产,经国务院批准,于4月20日1953成立珠海县。从中山、东莞、宝安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和140多个岛屿,设立珠海县。该县位于唐家湾,隶属粤中行署。从此,珠海有了独立的行政体系。

在1955期间,珠海被指定为边防地区,在尚勇和下栅设立边防检查站,并发放边防居民卡。

1956年底撤区并大乡,钟山县翠微、嵇康、枣北、下闸、官塘、东安6个小乡纳入竹海县。

1958 10各乡镇成立人民公社,很快全县就成了一个大公社。

1959年3月,中山、珠海合并为中山县。8月,珠海工委成立。

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设在香洲。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珠海市,珠海县改为省辖市。

1980年8月26日,NPC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批准设立珠海经济特区,包括一区(唐家)、二区(前山)、三区(三灶)和四区(万顷沙,属广州南沙区)。

1980年8月,特区面积为6.81平方公里,1988年扩大到15.16平方公里,121988年扩大到15.16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管辖。

1984年6月,在原珠海县辖区内设立香洲区,为县级建制。以后广东省管辖的红旗、平沙农场划归珠海,2010是珠海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

2009年,横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珠海经济特区总面积扩大到227.46平方公里。

2010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珠海全市,特区扩区自2010年8月26日起正式实施。

珠海地处海边,历来是军事要塞。南宋末年,这里是元军与宋军交战的地方,明天,开元年(1621),政府将在前山新建一个村落,目的是“治澳、洋人”(指占据澳门的葡萄牙),称为“前山寨”。它将建立一个参议院,并派遣近2000名水兵和海军陆战队进驻。17世纪中叶,万山、东澳海域频繁遭受外敌入侵,战乱频繁。所以建立了东澳岛,派兵驻防。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海禁,严密守卫澳门。清道光年间在淇澳岛上设置了炮台。清十九年(1839),林则徐奉钦差大臣之命,赴广东沿海地区禁绝鸦片,带兵视察象山县原山寨,加强了这一带的保护。清二十一年(1841),在北陵狮山建炮台,派兵驻守。清光绪十三年(1887),拱北关正式建立,拱北口岸根据中葡与北京的不平等条约开放。昔日山寨驻军减少,城内逐渐成为贸易市场和民居建筑。

澳门原属象山县管辖。早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18世纪中叶,葡萄牙就在澳门修建了要塞。鸦片战争爆发,葡萄牙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攻关炮台,入侵拱北,清军第一次失去了对澳门的军事控制。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督安国为扩张土地,践踏千山农田,毁坏墓葬,被龙田村农民沈所杀。葡萄牙趁机发动战争,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占领澳门王霞村。清咸丰元年(1851)占领凼仔岛,清同治三年(1864)占领环岛。清同治六年(1867),沙里头、沙岗村被占;清光绪五年(1879),龙田村被占;清光绪十一年(1887)3月26日在葡萄牙京都签订了四份所谓的《中葡会议公约草案》。同年,65438年2月,所谓的《中葡条约》在北京签订。清同治十三年(1874),葡萄牙在拱北修建城门,是葡萄牙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