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手知道南宁中山路解放前叫什么街?
南宁中山路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高建0307班
组长:邱世同成员:王东强、王郡华、郑顺斌、杜越洋、吕令志、张亮。
日期:2005年6月5438日+10月7日
(百年沧桑,老街。
1南门和草鞋街
据几位住在中山路的“老南宁”说,中山路北段原来叫南门,这个称谓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了。南门和现在的南环路的交叉口叫南门。南门以南,也就是现在的中山路南段,以前是草鞋街,也叫南门外,很多老人现在还这么叫。草鞋街,顾名思义,当时是一个“贫民窟”,人们住在这里,穿着草鞋。居民多为江边附近阳关码头的搬运工和搬运工。上世纪20年代,南门命名为中山路时,不包括草鞋街。直到解放后1952,当局才将草鞋街与南门“合并”,统称为中山路。
阳关码头现在没有了,但在一个世纪前,它几乎是南宁唯一的大港口,位置就在中山路南段尾部草鞋街的沿江。清末民初,在湖南游历广西的人曾在他的《南方十年》中宣称:“邕江东接梧州、广州,西接百色、龙州,故此南宁亦为死水、货物之聚集地。广西南部的重点港口是南宁。”他说,“天津,一个港口,是外国海关的码头。船舒展,桅帆交错,人在岸上板,人在船上陆,南门是烟蒂和人聚集的地方,五地之乡。”由此,我们可以一窥“南门”。用现在的话来说,称之为“王杰”并不夸张。
正因为是“繁华街”,所以要符合“商业贸易”的发展。据南宁市志部工作人员介绍,1993处,原本只有4米宽的南门拓宽到了20米,路面铺上了水泥和土。有民生路、兴宁路、全敏路、林德路、共和路和桃园路。这七条路两边的人行道上,大多是两三层的骑楼式青砖房。中山路上的骑楼,因其古朴典雅,别有一番韵味。
2孙中山的白话演说
1921年10月,为准备北伐,孙中山亲自到广西视察。65438年10月23日,王先生乘炮舰从广州溯江而上,到达南宁。24日、25日,他与马、等广西政要策划北伐。26日至28日下午,南宁市各界人士分批迎来。欢迎会有三个地点:傅佥街的广西省议会礼堂;沙街南宁商会礼堂;俱乐部街澳东俱乐部澳华小学操场。
在傅佥街的广西省议会礼堂,孙中山受到当时广西省第三师范200多名学生的欢迎,并聆听了他的演讲,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南宁民革成员的叶明先生。叶老在回忆文章中记载,主持人致欢迎辞后,坐在主席台上的孙中山先生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走进学生们中间,用粤语演讲。先讲三民主义的大纲和当时国内的形式,再讲《广西平反政策》,要求大家齐心协力推翻军阀,维护社会治安,发展工农业生产,植树筑路,振兴农校,培养人才。“因为孙中山先生的白话文流利、清晰、悦耳,每次讲到重要的地方,听众都鼓掌。大家虽然站了一个多小时,但不仅没有精神,还精神焕发。”叶先生还记得,演讲结束后,暴风雨般的掌声一直持续到“致敬者”喊出“立正”。
3.邓小平在广昌车灯店。
1929年间,当时在广西当权的余、对蒋介石有芥蒂,于是寻求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南宁开展统一战线和军队运动。
1929年7月,25岁的邓小平,化名邓斌,与中央特科成员龚银兵从上海到香港,转道广州、梧州,乘船到达南宁。他们一到就去了中山路96号广昌车灯店。据广西党史研究室陈新德介绍,广昌汽灯店原是一个叫雷的人开的米店,店号“”。党组织把他租下来后,在楼下开了个汽灯店,把店号改成了“广昌”,以维修和出租车为幌子,楼上是广西特委机关。
据南宁市委研究室副研究员陆文全介绍,住在共和、民乐路口的老公安局,但他经常到中山路汽车灯店,与广西特委负责人雷讨论、指导工作。他和张、余作裕等同志策动广西教导总队叛变,教导总队由* * *人改造,有* *人当干部。正是这次兵变,奠定了65438年百色起义+65438年2月+01和65438年2月龙州起义的基础。
(二)春秋时期看骑楼几次
1骑行商务楼下。
年过六旬的魏老伯,从小在中山路上长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老“中山人”。上世纪80年代,他在这里做粥生意,成为一群“先富起来”的人。他告诉我们,他今天多亏了街机。
中山路不是商业街,不像兴宁路和民生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街上只有几家国营商店,比较冷清。到了80年代,几个“中山人”准备搬家,开门做生意。卖米线,做酸东西,烧凉茶,魏老伯也做起了粥。刚开始家里摆桌子吃饭的人不多。魏老头灵机一动,把桌子搬到了楼下。谁知道这一招居然动了一个“万元户”(当时“万元户”很大)!顾客络绎不绝,只怪坐的空间小。我妻子忙了一整天,但她仍然笑得合不拢嘴。后来她请了两个贵州妹子帮忙。魏老汉发财了,“中山人”纷纷效仿,都把桌子摆到了楼下。渐渐地,整条街变得繁荣起来。“后来有人要来中山路吃饭,就干脆说‘去骑楼餐厅’!”魏老伯说。
“骑马下楼吃饭应该有不一样的味道。早前看到有顾客拿出相机拍照!”魏老伯还告诉我们,他现在不做了,把门面租给别人,家里在某小区买了商品房住。
夜市已经成为郯城的一景。
中山路夜市是郯城的一景。
夜幕降临前,佩戴红袖章的工作人员会在街道两端用小轮子跨过汽车护栏,禁止车辆通行,仿佛准备让食客有“安全感”。天黑了,灯还亮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到处都是,街上渐渐黑了。突然,灯亮了。就像是“吹开了万株梨树的花瓣”,而且是在“浓雾”中!原来大排档都是细细的竹竿挑起的透明灯泡,隐藏在烟雾、蒸汽和人气中,远远看去像五颜六色的星云。
现在大排档不再摆在骑楼下面,而是拥挤在道路两旁。所谓“大排档”也是如此。这时,街机就成了“私人座椅”。北京的油栗,汕头的蛇羹,扬州的包子,银川的拉面就不用说了;水铰不用说,东北来的,火锅四川来的,羊肉串新疆来的,牛杂海南来的。光是水煮鸡、烤鸭、烤鱼、田螺等广西特产就有无限的味道。芒果、荔枝、龙眼、香蕉、橘子等。用来榨汁的都是“广西制造”,真正的色、香、味、美。整个夜市都开到凌晨两三点。
值得一提的是,开饭店的张大姐告诉我们,楼下经常有人打电话来订座位。大排档的烟火味很重,很吵。骑车下楼很安静。午夜过后,有街机的“顶”,不沾“露”,不影响身体。我们和一位坐在骑楼下的林先生聊天,他却出人意料地把这个地方叫做“盒子”!“‘街机包厢’没有空调包厢的缺点,但有优雅的空调包厢的优点。而且,也给人一种‘远离烟火味’的感觉。”
3.百年教堂:“伊曼纽尔”
基督教堂位于中山路南段邕江附近的街尾。据该教堂的牧师李维扬介绍,该教堂是由英国“皮边富”于1907年修建的。还有三年,到2007年就整整一个世纪了。与教堂相邻的教会医院,名为“道九医院”,现已成为南宁某医院的宿舍。当然,教堂拱廊不同,带有“西方文化”和宗教色彩。
拱廊的四根柱子呈方形,但柱顶改为尖顶,高耸入云,颇具哥特式风格,中间挂着一个红十字。楼上三扇窗户狭长,弧形屋顶,与“哥特式”尖顶风格统一。与其他骑楼不同的是,大部分都是小巧精致的“中国式”方窗。骑楼外观略显沧桑,但由于修缮,没有岁月侵蚀的痕迹。像所有的教堂一样,它看起来安静、庄严、神秘。但是,总感觉有点“古风”。后来听李维扬牧师说了,才知道原来的木地板和木天花板在文革中被“砸碎”了,只能换成水泥,原来的“古”味也因此被冲淡了。在讲坛的两边,有两个有点像篆书的汉字。当一起读时,它是令人费解的“伊曼纽尔”。李牧师向我们解释说,这是西波信的音译,意思是“上帝与我们同在”。
参观完教堂,已经是中午了。当我们出来时,发现停在门口的自行车不见了。找了半天,发现自行车被首尾相连地放在教堂的走廊里!车失而复得,人转悲为喜。这时,刚好有两个看起来像神职人员的女人走过来,忍不住马上回应道:“艾曼纽!”他们看起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肃,但他们充满了新鲜和充满活力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