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生产概况

历史上,天然珍珠产于波斯湾、南太平洋、中国水域、中国的湖泊和河流、美国和中欧。如今,天然珍珠极为罕见。市场上交易的珍珠几乎全是养殖珍珠。

是我们中国最早开始养殖珍珠的。早在宋代(960 ~ 1279),我国就有了附壳佛珠的栽培,1082年开始使用。宋代庞所作《文昌杂记》说:“礼部侍郎谢说有一种养珠法:以今所制为伪核,选一个又亮又圆的,取一个稍大的蚌,用清水浸泡,喂其口中,以变清水铸珠之频,二秋成珠。”在宋代,珍珠至少可以培育两年,而且是带石的淡水珍珠。

但是,真正大规模商业化养殖珍珠的是日本的三木幸一。经过几十年的实验,他在1893成功培育出带壳珍珠,并在1896获得专利权。1905年,宇治三木戏剧性地获得了第一轮有核游离珠。此后,他用贝壳制成圆核,并成功地用马尔皮基贝壳培育出海水珍珠,开辟了珍珠业的新时代,因此被尊称为“珍珠之父”。

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在他们唯一的淡水湖琵琶湖进行了淡水珍珠养殖试验。经过20多年的反复实验,在1940年,他们终于成熟了外膜插入技术,淡水珍珠的人工养殖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淡水养殖珍珠在欧美市场都标有“琵琶珠”。应该承认,日本人对现代珍珠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政府为了巩固其在珍珠行业的垄断地位,规定了所谓的“珍珠三原则”。禁止传播珍珠养殖和加工技术。从此,南洋珍珠和黑珍珠的人工培育与日本人有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扩大淡水珍珠养殖,淹没了日本淡水珍珠养殖,年产量超过1000吨。到20世纪末,日本海域的马尔皮基贝类年复一年大量死亡,导致海水珍珠产量从每年70吨急剧下降到每年10吨以下。与此同时,中国海水珍珠产量超过20吨。中国成为珍珠生产大国,结束了日本人垄断世界珍珠产业半个世纪的局面。

目前,世界珍珠生产的格局大致如下:

(1)淡水珍珠:年产量:1000吨。

中国占99%

美国、西欧、日本占1%。

(2)海水珍珠:年产量:约40吨。

中国占45%

日本占45%

越南和缅甸占10%。

(3)南洋珍珠:年产量:6吨。

产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4)黑珍珠:年产量:20 ~ 30吨。

产地:波利尼西亚

为了改进技术,专家们一直在研究珍珠贝类。产量的扩大与20世纪70年代末人工繁殖幼贝的普及有直接关系。直到现在,海水珍珠仍然是用马尔皮基贝类养殖的。近年来,日本和中国的贝类大量死亡,因此海水珍珠的产量下降了一半以上。到目前为止,专家还没有找出真正的原因。鉴于此,近期海水珍珠年产量恢复到80 ~ 90吨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水条件的限制,南太平洋海底地震和近年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南阳珍珠的产量很难扩大。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盲目扩大生产,黑珍珠的价格急剧下降。波利尼西亚政府已采取措施将年产量控制在10吨以下,但实际产量仍为20吨。

淡水珍珠几乎全部产自中国。目前由于是农户自发生产,无法严格控制,具体产量很难准确估算。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谢绍河淡水有核珍珠产量扩大,必将冲击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的市场。而且他最近培育了“有核再生珍珠”,大大提高了珍珠的色泽。

此外,近年来,一些养殖户从珍珠品种中找到了另一条出路。企鹅贝具有特殊的颜色和彩虹效果,所以一直被用来培育带壳珍珠。台湾省大东山公司的陆阿健在海南岛养殖了大量的带壳珍珠,制作了精美的吊坠,引起了珍珠界的关注。最近,北海亚龙珠宝公司的阴超用企鹅壳培育佛珠,充分利用了彩虹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淡水珍珠主要由三角帆蚌和河蚌组成。但由于三角帆蚌色泽较好,近几年几乎没有人使用河蚌。谢绍和利用河蚌培育优质贝珠。最近他修了一颗精致逼真的头珠。同时,他在有核圆珠的实验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与三角帆蚌相比,河蚌抗病能力强,体型巨大,体色洁白。因此,可以培养大颗粒、白色淡水有核珠。

中国人在宋代首次培育佛珠,开创了人类培育珍珠的先河。如今佛珠产量再度上升,或许预示着一种新的珍珠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