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
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 * *生产党在领导战争的同时,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国内外许多知识分子和作家来到延安和各根据地。这些地区成立了各种文艺团体,出版了各种文艺刊物。在根据地的民主气氛下,文艺运动呈现出活跃的景象。来到根据地的作家创作了一批新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了新的进步,群众文艺活动也开始蓬勃发展,各地还组织了许多农村剧团,编写和演出反映根据地军民生活和斗争的剧目。群众写作活动也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但这些成果在当时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从城市来到根据地的作家,普遍存在着对工农兵生活不熟悉,不懂工农兵语言,作家使用的文学形式在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上与工农兵群众有差距等问题。至于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当时延安文艺界还存在着一些思想分歧,如应首先努力表现根据地的新生活还是为“大后方”服务,如何处理赞扬根据地光明面与批评其黑暗面的关系,如何处理文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学习政治理论是否妨碍创作情绪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向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的师生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走出“小艺鹭”,走进“大艺鹭”(指广阔的社会生活)。各根据地中央局和各级党委先后传达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部署了文艺整顿工作。各文艺团体和有关单位组织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文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一些作家也发表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如李波的《遗憾与展望》,舒群的《必须改造自己》,何其芳的《改造自己与艺术》。鲁迅文艺学院也审视了文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周扬发表了《艺术教育的转变》,张庚、何其芳也发表了《论边区戏剧运动与戏剧技术教育》、《文学教育》,考察了前一时期文艺教育中的教条主义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