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行政区划]
全市现辖汉滨区、汉阴、石泉、宁陕、资阳、高览、旬阳、镇平、平利、白河10个县(区)和省级安康生物科技产业园。截至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为295万,人口密度为1.24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54万,占总人口的87%。全市有2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1%,回族占0.79%,满族、蒙古族、白族、侗族、壮族、东乡族占0.1%。
[气候特征]
全市土地面积3529.4万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760万亩耕地。本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5℃,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日照时数1600-2000小时,无霜期约210-270天。南北过渡带的地理环境,使城市资源丰富,呈现南北兼备的特点,尤其是生物、水电、矿产三大资源。
【历史沿革与城市建设】
安康历史悠久,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安康在夏朝属于凉州,在商周成为雍国的封地,史称“尚勇”,后分属楚国和秦国。秦12(公元前312)首先建立了西城郡,汉中郡,在安康市的北部。几经变迁,建县改。从此,安康市成为陕西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承秦制,在安康县设汉中郡,设五郡。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县治迁至汉中南郑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陷汉中,将汉中郡东部的安康划为西城郡。隶属汉中郡管辖,直到西汉,西城郡一直隶属汉中郡管辖。从此安康被称为西城县。从此,它标志着安康城市建设的开始。曹魏西晋时设魏兴郡,辖七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了安置巴山地区的流民,安阳县改为安康县,有“幸福千年”之意,“安康”之名由此开始。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建立“金国”,因月上江河出麸金,故名金国。宋、元、明、清初年仍建立金国。明万历十一年(1583),洪水毁城,新城改名兴安府。乾隆年间(1783),升城为府。新中国成立后,1950成立陕西省人民政府安康专员公署,1979改为安康地区行政公署。2001年撤地建城,成立安康市人民政府。
[生物资源]
秦巴地区是我国生物资源的基因库,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堪称南北荟萃之地。全市生物物种3300多种,栽培作物60多种,动物430多种,居全省之首。有各种树种265,438+057种,包括舒炼、白桦、七叶树、鹅掌楸、枫香、黄杨、红豆杉、银杏、水杉、三尖杉、香樟、枫杨等,为中国珍稀或特有树种,镇平县产珙桐(又名珙桐)距今250万年前,全市共有野生动物430种,其中鸟类296种,哺乳动物98种,两栖爬行动物36种,鱼类8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34种。中药材品种极其丰富,达到1290多种,其中国家上市收购的有600多种。蚕茧、党参、茶叶、生漆、厚朴、麝香、桐油、木耳、杜仲、板栗、姜黄、黄连、苎麻等传统皮棉产品产量在陕西名列前茅,生漆产量享誉全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安康市茶叶开发已形成产业,新开发的各类名茶畅销全国,居西北第一。“富硒茶”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和安康茶文化的代名词,传遍中国。安康还是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蚕桑基地,蚕茧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以绞股蓝、皂甙和葛根素为主的药用资源开发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群。
[水力资源]
安康河流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59.5%,人均占有量为65438+全国平均水平的0.5倍,全省的2.6倍。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全长340公里,流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安康市位于秦巴山区,属于南秦岭褶皱系扬子女儿墙北缘,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5种,产地700多个。经过地质学家多年的努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31种,产地65个。其中储量大、品质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矿种有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