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舞的特点

撑杆跳的人绝大多数是女性,人数从四到六,八到十不等,都是偶数。打扁担的时候,大家分在几个板凳两边,各拿一根扁担,敲凳子,或者互相打扁担。节奏时快时慢,打法多样。表现了打谷、挑水、插秧、砻谷、摘布、赶牛下地的动作过程,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其传统套路有“打堂”、“合家欢”、“大团圆”、“插秧”、“赶水”、“打粮”、“庆丰收”等。技艺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与运动并驾齐驱,行走灵活,与自然协调,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人们可以在板鞋上表演各种舞蹈技巧。

据都安、马山县壮族人介绍,过去跳钢管舞不是用扁担敲板凳,而是用杵敲木臼(中间挖空一根大木头来捣饭),所以壮语又叫“鼓浪”。

唐人刘曜在《岭表记》中写道:“广南有一泥堂,以泥木为槽,一槽两边约有十脊,立于男女之间,以米粒,敲槽之弦,皆偏。如果凹槽听起来像鼓,几英里之内就能听到。我虽以为女主巧使秋砧,不能比其明。”可见,唐代的“磅堂”是古代壮族人的米磅劳动的生动写照。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钢管舞。德保县至今仍在流行的打米舞、平果县的打米舞、宁明县的打井舞,基本保持了古代“打米堂”的特色。因槽声大响预示着庄家的丰收兴旺,故有“正月堂会闹得沸沸扬扬,今年处处庄稼丰”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