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纱单衣被偷是怎么回事?素纱单衣被偷损失多少?
在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丝绸展厅里,有一种丝绸制品——素纱衣,以轻薄著称。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素纱衣1972。是汉代纺织加工高超的生动佐证——“薄如蝉翼,轻如青烟”。这些人以为只是文学上夸张的修饰词,所以用起来才这么贴切。
80年代初,这件国宝级文物被盗,震惊全国。虽然几十天后文物被追回,但这一事件给全国文物单位敲响了警钟。素纱衣被盗案是湖南省博物馆成立几十年来唯一一起文物被盗案,事件过程极具戏剧性。
日前,记者找到在省博物馆工作的人,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雨夜文物被盗。
1983有一天,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一大早,解说员打开展厅大门时,惊呆了——展柜玻璃全部被砸碎,里面的文物不翼而飞。据最终统计,共有6个展柜被砸,30多件珍贵文物被盗,包括素纱衣服和一批漆器。
“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我们对文物走私盗窃几乎闻所未闻,所以缺乏防范意识。”工作人员回忆道。“马王堆汉墓很有名。公安部对这起文物盗窃案高度重视,派专人督办。”
调查发现,小偷是从离地面几米高的窗户爬上了展厅。“警员对窃贼的结论是——胆大妄为,因为撞击实验表明,打碎厚厚的展柜玻璃会发出很大的噪音。”
为了防止这些珍贵文物被走私出境,公安部门将这些文物的照片分发到了全国海关,专案组也进驻了省博物馆。“因为小偷在调查时对省博物馆比较熟悉,一度怀疑内部有问题。当时省博物馆所有工作人员都接受了调查。”
文物自己“飞”回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国宝被盗,公安部限期破案,专案组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当时在专案组工作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40多天后,烈士公园报警,在与省博物馆交界的角落里发现一袋东西,是被盗文物的一部分。几天后,在五一路邮局的包裹投递柜台上,又发现一个无人认领的包裹,上面写着“湖南省博物馆接收”。打开一看,素净的纱衣等文物赫然在内。至此,大部分被盗文物自行“飞回”了。
但是罪犯藏在哪里呢?一天,一名调查员在雪纺花园的警察局偶然得知,警察局最近逮捕了一名小偷,他拿着一把尖头折断的三角形刮刀。侦查员立即想到,在文物被盗现场发现了一个刀尖。经过比对,刀尖与小偷身上的三角刮刀完全一致。随后,民警在小偷家中发现了一批被盗文物。“几乎全市所有的警察都在找这个人。没想到他还蹲在派出所里。”文物被小偷的母亲在压力下悄悄送了回来。
为国家文化和文化机构敲响警钟。
调查发现,当晚小偷砸碎展柜,将文物装入蛇皮袋,然后大摇大摆走出接待室。因为当时省博物馆正在建设中,人员进出非常杂,所以他没有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素纱衣服被偷了,某种程度上是‘乌云背后都有银边’。”改革开放初期,各地文博机构的安全意识不强,给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敲响了警钟。国家文物局发出紧急通知,加强安全工作。
此后,湖南省博物馆迅速扩大了安保人员的编制,武警部队也进驻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90年代末,省博物馆新建博物馆,总投资654.38+0.2亿元,其中仅安防系统一项就耗资654.38+0.00多亿元。
汉代纺织加工的考证
人们对素纱服装价值的认识一般在于轻便。据省博物馆专家介绍,素纱服装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印证了古籍记载的汉代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
2000多年前,只有中国掌握了制丝技术,丝绸之路兴盛一时。但当时的丝绸发展水平只是古籍中记载的“薄如蝉翼”,缺乏实证,所以有人认为只是文学上的夸张。马王堆出土的65,438+000多件精美的丝绸制品,包括素纱服装,成为最好的证据。
据了解,制作一件像素纱衣,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布,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文物部门开展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素纱衣研究与复制”项目,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终于制作出了一件外观与原作相同、重量为49.5克的“仿素纱衣”——至今仍重0.5克,是世界上最接近的产品。“可想而知古人的手艺有多先进。”这位专家感叹。
最后,如果硬要损失,我觉得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好在世界上还有一样东西存活着。还好考古学家找回了一个,这也是值得庆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