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会挂黄灯,有什么象征意义?

用五颜六色的灯笼庆祝或者代代相传。

元宵节看灯的习俗起源于汉初。唐朝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家富强,人民平安,便扎上灯笼,用闪烁的灯光象征,使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到目前为止,灯笼的习俗已经广泛流行。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时,在秦淮河上烧了一万盏水灯。

永乐年间,午门立灯柱,华门外设“灯市”,使北平仍有灯市口街。到了民国以后,灯笼还在用,只是平淡多了。幸运的是,如今因为瓷器热,灯笼在家庭装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灯笼的材料已经发生了变化。

灯笼除了照明还有其他意义。每年私塾(古代学校)开学时,家长都会为孩子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燃,象征学生的美好未来,称为“开灯”。后来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

因为发音与“天鼎”相近,所以灯笼也被用来为孩子祈福。日据时代,爱国人士在灯笼上绘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有代代相传的意义。

扩展数据:

正月十五挂灯笼的典故: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到处都有许多凶猛的鸟兽伤害人和牲畜,所以人们组织起来打败它们。一只神鸟被困并降落在地球上,却意外被一名毫无防备的猎人射杀。天帝得知后非常生气。他马上下旨,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烧了地,把所有的人畜财物都烧了。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着百姓无辜受苦,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湘云赶到人间告诉人们这个消息。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当头一棒。我太害怕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过了很久,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放鞭炮,放烟花。这样天帝就会认为人被烧死了。”大家点头说好,就准备分头走了。

正月十五的晚上,皇帝往下看,发现连续三个晚上,世界都是红色的,噪音震耳欲聋。他以为是大火的火焰,而且很快。这样,人们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一成功,每家每户都在正月十五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一天。

百度百科-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