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天济医院医院史
1958年8月,因市工业局撤销,市手工业局并入新成立的市轻工业局。同时,撤销市手工业协会,厦门市手工业劳动保健所由市卫生局接管,更名为厦门市工厂保健所、党团支部、市卫生局公费门诊。行政和业务归市卫生局领导,经济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59年底与轻工业局下属的后江带厂联合保健所合并,任命王成全为保健所所长,建成1后江带楼,面积180m2。此时又增加了绳网厂、电池厂、电机厂、火柴厂、皮革厂、橡胶厂等合同制单位,单位近90个,职工1万多人。合并后,医护人员增至23人,日门诊量增至300-400人次。同年又增加了林振勋等中医,在南桥巷和后江埭设置了中医科。为了满足工厂工人的医疗保健需求,1961在后江埭设立了8张简易床位。很快,一个简易手术室搭建起来,进行下腹部手术和小手术。病房由李广利医生负责,主要接收和治疗内外科病人。6月1962,1,随着厦门市手工业管理局和厦门市手工业生产合作协会的恢复,厦门工厂保健中心移交给厦门市手工业管理局,更名升级为厦门市手工业协会医院。在市南桥巷49号平房和空地的基础上,投资2万多元,建起了两层小楼,添置了医疗设备和仪器,病房也从后江埭搬了出来。1963增加了很多设备,补充了一些医护人员,增加了口腔科,肺科,儿科。1965,轻工业健康中心成立。为了把后江代楼还给轻工业局,带回一些医生护士,医院成立了党团支部。医院现有工作人员45人,签约单位90余家,日门诊量达到500-600人次。
1965年底,为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大同路409号四层楼房开工,总投资8万余元,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于1967年竣工。同时,医院从南桥巷搬至新址,老医院改建为职工宿舍。此时有102家单位签约,日门诊量达到600-700人次。1968,开设30张病床,设置中型手术室,可开展中小型手术。并设立了较为完整的科室,其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已初具县级医院规模,并在群众中树立了一定的声誉。
1970年3月,受极左路线影响,市军管委责令医院一周内解散,部分医护人员转入市一院,其他分成五个医疗点,大部分行政人员分配到工厂,工作岗位另行安排。部分老员工作为退休人员处理,部分财产、医疗设备和剩余上交主管机关,由主管机关建设第三半导体器件厂。半年后,9月,1970,手工业局卫生所重新成立。主管局拨款5万元作为运行经费,由钟阿红、陈沙涵负责,有11医务人员。1972开头,医护人员增加到20人。1975年7月由局卫生所改为厦门二轻工业局医疗所,并重新建立党支部,增设矽肺治疗点,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1977期间,医院使用半导体三厂大楼,设置床位30张,以内科患者为主,日门诊量300-400人。1978 10,经厦革字第1978212号批准,更名升级为厦门二轻工业局职工医院。1979建了一个90㎡的病房,在文灶口(厦门第七塑料厂旁)改建了一个70多平米的平房,造价7000多元。主管局还分配了两套房子,开了文藻诊所,给这一带的工厂工人带来了方便。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体公益事业的积累,在1980与其他工厂联合建设了职工宿舍,将医院分为七套,改善了职工的住房条件和医院的环境,为厦门二轻系统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医院难以生存,于1989解散。1991,转业军官、整形专家朱被主管局请到医院担任院长、书记。医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引进高级人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加强内部管理,医院还积极与国外合作。1993与第一医院骨科合作,日门诊量达到200人次,提高了医院的床位利用率和医疗水平,缓解了第一医院床位紧张和患者住院难的问题。1996年更名为厦门二轻工业局职工医院。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9医院被世卫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荣誉称号。2001被中国性学会列为定点医疗单位;2002年由厦门二轻医院更名为厦门天济医院,并被推荐为“全国人民放心医院”创建单位。2003-2004年被市物价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价格计量诚信单位。2004年进入厦门市医保IC卡定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