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汉服不只是指某一件衣服,而是包括衣服、皇冠、发型、饰品、鞋子、饰物等在内的一整套服饰体系。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装之一。据史料记载,汉服是黄帝做的。“黄帝之前,没有衣服和房子。而黄帝盖房子,做衣服,办丧事,所以百姓都免于生存的困难。”大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亚麻布制作衣服,后来又发明了养蚕和绢纺,使人们的衣服越来越齐全。黄帝时代出现皇冠,服饰体系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到西周逐渐完备,充分体现了先民的世界观和文化观。
历代汉服
汉服的历史和服饰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因为不是所有的服饰都能称之为汉服。中国服饰虽受各朝代“改弦更张”的服饰制度影响,但对民间流行的款式有一定作用,甚至前、中、后各朝代的服饰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李周所确定的中国服饰的着装文明,始终是建立在谨小慎微到底的礼仪原则之上的,中国礼仪服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着惊人的传承。即使在汉服中断的时代,也有中华儿女在固执地整理文献典籍,期待汉服永存。以下是用《汉服》一书对汉服发展的描述。
周代定制
夏商以后,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周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剧变,冠服制度被纳入“礼治”的范畴,成为礼仪的一种表现。从那以后,中国的服装体系变得更加细致。《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官宜管王吉凶之服,辨其名物,而用之”,记载了不同的仪式要穿不同的服饰,装饰、色彩、材料的选择是根据仪式的性质和季节来决定的。厚衣和衬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服装形式,对后世的服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切割方法虽有不同,但其形制延续千年,意义深远。
秦汉亦步亦趋
这一时期的服饰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过程,秦不保守,周不守礼,东汉重新建立服制,尊礼教。“六王完成工作,四海为一”。始皇帝嬴政统一了战国时期的各种制度,“收六国之旗,服皇室”,创立了统一的秦朝服饰制度。陕西出土的兵马俑充分展示了秦朝华丽的长袍和制服。
经济繁荣、政权稳定的汉朝华服,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的政治统治地位和王权服务体系。汉朝承袭秦制,以龙袍为国礼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许多物品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裹裙的深衣,飘逸的云纹,精美的丝绸面料,展现了汉族服饰灿烂的文化风貌。
魏晋一体化
魏晋时期是南北大融合时期,使胡汉服饰相遇融合。同时,来自西域的佛教和本土玄学的出现也激发了人们的觉醒。人们开始抛弃对外在浮华的追求,转而追求内在的才华、性感的外表、性格和魅力,生活方式不拘形式。反映在服饰上,文人儒生追求“精神、格调、格调”,对古色古香感兴趣。脱下外套戴博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风格。在竹林七贤的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著名的七君子——单涛、阮籍、嵇康、湘绣、刘玲、阮咸、王戎——都是披挂着便角,裸露着胸膛,表现出对立法的蔑视,豪放,清高。
大唐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将传统服饰推向了巅峰阶段。初唐的服饰主要继承隋风,薄衣窄袖,色彩沉稳。中唐以后,色彩开始鲜亮大胆,一些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如翠绿色、玫红、宝蓝、石榴红等,开始运用在服装上。与此同时,外来的装饰纹样盛行,如金银花纹、串纹、宝纹等。唐朝采取了兼收并蓄的策略对待外来文化,唐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优雅美丽的唐装。从无数出土的唐俑和壁画中,我们看到了性感的唐装,看到了很多发型和妆容的变化。难怪白居易写道:“当代妆,当代妆,从京师而来,到处流传。时尚没有距离,脸颊也没有粉。黑药膏如泥,双眉画低……”
宋明传承
与唐太宗“自古以来,中华为重,吾爱为一”的观念不同,宋朝开国轻视契丹、女真、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服饰制度上恢复了汉族的旧传统,多次禁止百姓穿胡人服饰。受当时朱成理学的影响,服饰转而反对唐代的浓艳色彩,追求素雅风格,服饰风格也趋于正式保守,形成了宋代特有的“理性之美”。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代城镇的繁荣。画中有500多人,穿着不同的衣服,充分展现了北宋老百姓的服饰:有扎发髻的,有戴帽子的,有戴毛巾的,有戴帽子的,有穿长袍的,有穿长袍马褂的,等等。
《听歌》部分(北宋赵霁长147.2厘米,宽51.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摒弃了元朝的服饰制度,采用了周汉和唐宋,恢复了汉族的礼仪,并对服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从而确立了明朝服饰的基本特征。“前王衣冠礼仪之教,混淆为蛮夷,盛衰一时。”对官民服饰的态度从“老百姓把头发编成椎髻,胡帽深檐,衣服是裤褶、窄袖、辫腰褶;女人的衣服是短袖和裙子,没有中国的衣服古老。更有甚者,很容易以他的姓氏为胡明,学习胡语。低俗化已经很久了,不知道有什么奇怪的。说到“两件胡服不准,诸事皆禁,如辫发、胡服、胡语、胡姓”,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这类衣服的提法可谓“考虑得失,皆断自圣心”。洪武二十六年,服饰制度大规模调整,冠服制度数百年不变,并在随后的戏曲服饰和民间婚俗中继承了明朝的服饰形制。
汉服断代
在对汉服的分析中,我们提到日本的和服和韩国的汉服都受到了汉服的影响,亚洲国家的一些民族,比如越南、蒙古、不丹也借鉴了汉服的特点。然而今天,在韩风和和风的影响下,很多汉族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服饰,而是把自己的服饰误认为和服和韩服。
汉服今天的尴尬地位,或许可以用不明真相的人来解释,汉服袍宽袖大,不适合现代社会。然而实际上,汉服并没有自然消失,一段更重要的历史才是它从现代人视野中消失的根本原因。1644明朝灭亡后,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大力推行满人发型和满人服饰,禁止民众穿汉人服饰,史称“剃头换衣”。当时,孔子的后裔盛宴·空闻公爵写信给多尔衮,要求保留儒家家族的服装,说:“圣人是司仪...最棒的礼物是皇冠服装...但是我家的衣服三千年没变过……”多尔衮拒绝了。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更衣,激起了汉人的愤怒、不满和武装反抗。随后满清实行血腥镇压和武力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省,摧毁了郑成功的其余部分,汉服彻底从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时间转到了现代。辛亥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统治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在五四运动和文化运动中,一切传统的东西都被盲目压制。当时连汉字都被攻击了,大家都换上了西装,但汉服依然没有恢复。汉服体系的建筑倒塌了,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这些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服饰,都是满族服饰发展和改进的。
我们在这里提到汉服消失的历史,是为了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那就是汉服自然消失了,甚至认为汉族从来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出现这种认知偏差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汉服消亡的历史。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还是要重温1645的历史,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