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西部的大戈壁
其实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黄龙”肆虐了好几年。权威部门提供的几个例子让人感叹。举个例子:内蒙古阿拉善盟曾经是天然牧场,水草丰美,享有“居延粮仓”的美誉。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大量利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从9亿。
立方米减少到现在不到2亿立方米,导致东西居延海干涸,数百个湖泊消失,93万公顷天然林死亡。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额济纳绿洲正以每年1.3万公顷以上的速度快速萎缩。
例2: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上游由于长期开荒,下游350公里已经断流。胡杨林面积急剧减少,从50年代的52万公顷减少到90年代的28万公顷。阻挡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的“绿色走廊”逐渐消失。265、438+08国道和塔里木油田面临严重威胁,罗布泊和台特玛湖已经干涸成为沙漠。
案例三:河北坝上地区由于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根据河北围场县和内蒙古多伦县1987和1996土地卫星影像的解译分析,在这9年间,森林面积从36.35万公顷减少到22.24万公顷,流沙面积从6.8万公顷增加到129、100公顷。
案例四: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还是一片绿洲,被称为“沙漠花园”。自1960年代以来,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现象逐渐加剧。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里的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103平方公里。90年代以前沙化土地零星分布,90年代以后很多都连成一片,以每年1.43平方公里的速度吞噬着可利用的土地。
(2)
沙尘暴肆虐,形成新的生态危机,表现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耕地772.2万公顷,退化草地654.38+0.05亿公顷。
生活条件的破坏,出现了“生态难民”全国有5万多个村庄经常受到沙尘暴的危害,它们淹没了农舍,使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成为“生态难民”。它加剧了西部的贫困,扩大了东西部的差距。中国四分之一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荒漠化地区。
严重威胁大中城市、交通、水库、河流的安全。近9年来,北京北部坝上地区流沙面积增加了89.9%,直接威胁着北京的生态安全。中国有3000多公里的铁路、3万多公里的公路、5万多公里的渠道常年受到沙尘暴的危害。
科学研究表明,沙化土地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沙面植被的破坏。具体原因如下:一是盲目填海。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区先后三次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近年来,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带,一些农民为了致富,把目标放在了沙地荒地的开垦上,毁林除草的势头十分强劲。
第二是过度放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牧区的牲畜数量从2900万头增加到9000多万头,而草原面积却因开垦、退化和荒漠化而逐年减少。
三是滥采滥伐。我国沙区有薪炭林24.7万公顷,每年可提供薪柴594万吨,仅占薪柴实际需求量的14.2%。这种巨大的短缺导致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恶性循环。
四是挖野生中药材等沙漠植物。据测算,每公斤甘草会破坏0.53至0.67公顷土地。
五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使土地盐碱化。河流上游大规模围垦,违反规划过度用水,修建水利工程储存淡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植被死亡。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到植物根系吸水层以下,导致植被衰退直至死亡。
(3)
防治荒漠化是各国关注的一件大事。被国际社会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其立法也备受关注。全球公约已经制定,各国立法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制定单独的法律,二是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计划,三是作为环境法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规范。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7/188号决议,决定成立政府间防治荒漠化谈判委员会,起草《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在巴黎通过,并开放给所有国家签署。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中国在1994年签署。中国加入《公约》时,荒漠化一词翻译成荒漠化,后来中国有关方面决定翻译成沙漠化。
一些国家独立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法律,如丹麦,国王于1539年颁布,并分别于1779和1792年修订。日本在明治30年颁布防沙法,昭和62年修订。1719年,美国针对海岸沙丘的破坏制定了防止植被破坏的法律,1976年,在联邦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具有历史和自然资源的沙漠地区应被指定为沙漠保护区。
本世纪澳大利亚开始出现土地荒漠化。联邦议会于1936年颁布了草原管理条例,并于1989年颁布了土壤保护和土地养护法案。前苏联在1960年颁布了《自然保护法》,明确规定将风蚀的土地纳入法律保护的自然物。
(4)
根据联合国公约的规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中国是最早制定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在《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框架下,制定了林业发展规划,防沙治沙是重要内容。
新世纪前夕,权威部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提请审议《荒漠化防治法草案》的议案。今年春节刚过,最高立法机关就审议了这个草案。这份草案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特殊地区荒漠化的措施,以解决荒漠化迅速扩大这一特别紧迫的问题。草案共七章49条,对防沙治沙规划、土地荒漠化防治、沙化土地治理、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
权威人士指出,与草案中的一些现有规定相比,有必要提出一些更严格的措施。
试图通过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捆绑“黄龙”,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现实极其紧迫。大国首都的春天,经常飞沙走石,大家怎么能不羞愧呢?为了我们这片郁郁葱葱的土地,为了不再出现新的“生态难民”,让我们“把长缨握在手中”,把“黄龙”拴住。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沙漠中发现了丰富的矿产,如石油、天然气、铀、铁、锰和磷酸盐。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变化。比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尼日尔成为著名的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定居点。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炎热干燥。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个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极度干旱缺水的矿区,曾经有过繁荣的古代文明。沙漠中许多精美的大型壁画就是这个古老文明的结晶。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日期感到不解,而且对壁画中奇特的形状一无所知,这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三毛的成名作之一《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趣事,包括她在沙漠中做新娘的经历,她动情描述的撒哈拉沙漠被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唯美的色彩。此外,“哭泣的骆驼”还收集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沙漠故事。
全境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干热的哈马丹风,降水稀少,干燥炎热,形成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部分内陆地区甚至多年无雨。降水量的年变化率很大。蒸发旺盛,年潜在蒸发量2000 mm以上,最高4500 ~ 6000 mm,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干旱。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5℃以上。7月平均气温在35 ~ 37℃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超过50℃,高温持续时间长。利比亚阿齐齐的绝对最高气温达到了58℃,被誉为世界“热极”。日温差很大,一般为15 ~ 30℃,在科罗托罗曾观测到38.2℃的绝对日温差。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一般在3600小时以上,中部可达4300小时。
除东部尼罗河出流外,其余均为内流区或不流区,全年水流不稳定,干旱河谷下雨时有短时来水。一些干河谷形成于第四纪温暖潮湿时期。当时大量降水渗入,成为撒哈拉沙漠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在阿特斯山前洼地和中部高地的干旱河谷和小盆地形成了许多绿洲,成为沙漠中经济活动的主要地区,如利比亚的西瓦绿洲、达赫拉绿洲、费赞绿洲群、库夫拉特绿洲群和阿尔及利亚的艾因萨拉赫、图古特、古拉和瓦尔格拉绿洲。大多数绿洲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灌溉方式有坎儿井灌溉、井灌和泉水灌溉。
植物稀少,多为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除了绿洲,树木和灌木是极其罕见的。沙漠南缘植物很多,有灌木,也有硬草,以胡芦巴最多。大西洋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盛产多汁的大戟植物。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高原地区有地中海树种,如金合欢、无花果树、橄榄树和夹竹桃。在一些干旱的山谷里有柽柳属植物。绿洲内植物比较茂盛,主要是椰枣,多达20 ~ 30种。此外,还有豆科、菊科和十字花科的小植物散布在许多地方。土壤主要是荒漠土,其次是浅层石质土和沙土,盐渍土呈片状出现。绿洲地区有优良的耕作土壤。适应沙漠生态环境,动物具有耐渴、耐饥、视觉和听觉发达、奔跑速度快的特点。它们大多生活在植被丰富的干燥山谷、绿洲和湖泊中。主要有爬行动物、鸵鸟、啮齿动物、羚羊、蝙蝠、刺猬、狐狸、骆驼等。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沙漠中发现了丰富的矿产,如石油、天然气、铀、铁、锰和磷酸盐。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变化。比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尼日尔成为著名的产铀国。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定居点。
65,438+0,000年前,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的撒哈拉,曾经长满了杂草和灌木丛。但是后来,夏天气温升高,几乎没有下雨。这种气候变化摧毁了许多古老的生物,并迫使那些幸存下来的生物迁移到其他地区。
研究人员表示,撒哈拉沙漠另一次不太严重的气候变化发生在6700至5000年前。
根据这些来自波茨坦气象研究所的科学家的说法,撒哈拉沙漠的荒漠化是自1.1.000年前以来最剧烈的气候变化之一。这个气象模型表明,人类的土地利用并不是影响撒哈拉沙漠形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