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泉小铁路的建设历史

停顿数年的“铁路梦”

1958,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国家决定修建漳平至泉州铁路,这也是福建省第一条地方铁路。

当时,在安溪和漳平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中,成千上万的筑路工人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但由于历史原因,泉州人的“铁路梦”一开始就被抛得很远。铁路沈达至富德段施工始于1958冬,中间经过停工复查和补测,至196165438+10月停止。直到1967,当时的国家计委才同意将沈达至富德、建都铁路纳入天虎山支线建设,大富段在安溪继续建设11 km以上,三年后建成通车。

1971,福德至建都段开工建设,1978建成通车,全长20公里;1979开始建都至湖头段、天虎山铁路支线建设,1990基本完工。

张泉铁路建设指挥部的一位负责人曾在上世纪90年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600多名工人,32年只铺了漳平到安溪剑斗40多公里的铁轨,年均进度只有一公里多……”这条长长的钢铁线西起夏颖线上的漳平,东至湄洲湾南岸的小厝港,一直到1992的起点。

当时的速度就像老牛拉破车。

“一列火车跑下来,车厢里几乎所有的乘务员都成了‘非洲人’。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描述我们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过火车司机的林先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林先生说,那时候,张泉小铁路上还行驶着蒸汽机车。这种车噪音大,爬坡速度慢。此外,铁路沿线山路陡峭,隧道众多。有的地方坡度甚至达到20/1000,火车的速度有点像老牛拉破车。从漳平到安溪剑斗,火车只用7节车厢就拉了4个多小时!

不仅如此,蒸汽机车通过隧道时,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弥漫整个山洞,整个隧道闷热,空气质量很差。在驾驶室里,即使火车司机和副司机相距只有两米,他们有时也看不清对方。为了感觉好一点,空乘人员通常会用湿毛巾捂住鼻子,有些人甚至会把头伸进工具箱里以便更好地呼吸。有一次,一名消防员在火车通过隧道时,因吸入过多二氧化碳而中毒昏迷。

但是,当火车改装成内燃机车,特别是火车装上空调后,乘务员的工作环境将会大大改善,再也不用满身灰尘地工作了。

虎泉小区建设全面启动。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泉州经济飞速腾飞,“开发湄洲湾,建设泉州”的战略构想,开启了铁路建设的新局面。

1992年,计划投资15亿元的户县肖段建设方案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省政府成立了铁路招标领导小组,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和分标段施工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建成的区段为三级线,而虎泉小区段的标准已提升至二级线,年运量计划达到12万吨。当年9月,当福建省、泉州市领导登上铁路骨干工程岩顶隧道为开工仪式剪彩时,沿线人民的热情再次被点燃:“铁路梦”即将成为现实!

泉州人的“铁路梦”不容易实现。在建设之初,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第一,他们计划投入6543.8+0.5亿元巨款。除铁道部和福建省共同投资外,还使用了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这些资金必须应对复杂的地质环境。土石方近1000万立方米,总长6000多米的大中小桥梁数十座,涵洞8900多米,隧道5700多米...争取到部分贷款后,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按照“分段承包,边投资边建设”的措施,开始全面开工建设。

借助木板在沙地上行驶。

铁道部工程局11、局16、局17、局18、福州铁路工程公司、福建公路工程公司等单位响起了爆石声。然而,修建铁路的过程注定是艰难的。“这条线路桥隧比例高达18%,施工难度很大。”时任张泉晓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的郑宗石坦言,修建隧道、桥梁时不断克服新困难的过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岩顶隧道地质条件较差,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生塌方,夹杂着砂石的淤泥正向工人滚滚而来。起初,他们在木板的帮助下滑行,靠着沙子行驶。后来,他们决定把钢管顶在隧道顶上,先固定一段隧道,再一段一段地进行“接力”。这是我省首次在隧道开挖中使用钢管棚。

岩顶隧道还采用了在国铁单线隧道中很少使用的无轨运输。以前隧道施工留下的矿渣和土石方一般都是工人用矿车推出来的,效率很低。这一次,建设者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把大货车和装载机开进净宽只有3.9米的隧道里运输废渣!卡车避开车道掉头,装载机也采用侧向装沙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

石公岭隧道顶部是福厦公路,隧道施工的同时必须保证公路的正常通行。但隧道上的覆盖层只有4米左右,施工单位一条车道一条车道进行施工,保证了隧道顶部的行车安全。

一般来说,桥梁是在工厂加工,然后拉到工地。为了节约成本,施工单位直接把工厂搬到了安溪湖头。设备材料在湖头由工人加工,直接铺设大梁和枕木,节省了大量运输费用。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铁路工人付出了太多,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当时的总工程师钟庆瑞曾动情地说,工人们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80%以上的工人长期与家人分离,甚至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两个月拿不到工资,但工人们毫无怨言。他们的精神为这条钢铁巨龙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力量。

群众主动拆除,临时借用棚子居住。

虽然地质条件差,难度大,但张全小铁路的建设进度一次次推进。它的每一步进步,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也离不开沿线人民的无私奉献。

“征地的卷尺拉到哪里,沿线的人就自动搬出去,很多人住在茅草棚里。”谈及当时群众的支持,郑宗师不禁深有感触。当时安溪被铁路征用的2400多亩土地,茶香果香,苗壮。砍伐果树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他们没有抱怨。“修铁路是我们30多年的心愿,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不拆掉旧泥墙,怎么能盖新楼呢?”安溪程响镇的陈老汉亲手砍倒了他亲手栽培的龙眼树。

这条铁路穿越许多村庄、企业,甚至寺庙和坟墓,为此施工队非常担心。然而,当工程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来到金谷镇时,镇干部告诉他们:“镇上的拆迁户都是自愿搬迁的……”当时《泉州晚报》报道了一个例子:金谷镇的李、李连聪等四兄弟想方设法盖起了房子,没想到铁路线竟然从这四栋房子里穿过。四兄弟没找政府帮忙,自己拆,家里借了个棚子。他们得到的补偿不够支付拆迁费用。

项目上线后,事情很多。在铁路经过的所有县都设立了分部,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日夜穿梭在施工队和当地群众之间,弥合隔阂,解决问题,因此被称为“工地上的消防员”。

到年底,货运量超过10万吨。

9月1995,18,南安北峰与丰州交界处的铁路桥上,最后一节60吨钢筋混凝土梁被牢牢吊起,伴随着铁路局11三列巨大铺轨列车清脆的汽笛声。铁路铺轨到达西站后,加快了施工进度。7月,1996,张全小铁路虎泉小段正线铺轨。1998年7月,湖头至小厝干线完成工程验收交接,同年2月65438投入运营。2001年,张全小铁路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张全孝铁路自开通以来,致力于铁路货运营销,充分利用闽南丰富的能源和经济优势,挖掘潜力,推动货运量逐年稳步增长。到2007年2月25日,货运量已突破10万吨,为闽南经济社会发展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据了解,到2007年2月20日65438+,通过漳泉小铁路从省外运到南安、泉州西站的瓷土、滑石粉等制作瓷砖的原料超过1万吨;从泉州、泉州西、南安等站,36万多吨瓷砖、石板发往全国各地。2007年,张泉萧铁路货运收入达2.2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奠定了闽南铁路运输新格局。

2007年,张泉线小厝铁路支线至小厝港码头延长线张泉小厝港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全州几十年没有进入港口铁路的历史。通港铁路直达码头堆场,货物可在码头直接装上火车,将为内地货物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有效促进海铁联运政策的实施。同时与泉州的公路、航空、码头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将泉州的码头连成一条链条,形成大规模的港口经济。此外,还将改善泉州港的集疏运条件,降低港口货物运输成本,将港口的经济腹地直接延伸到江西等内陆地区乃至国外。

未来,涌泉铁路将以200公里的时速进行改造。

泉州的铁路梦会越来越具体。2009年,铁道部调整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其中包括泉州铁路建设。根据计划,泉州唯一的张泉至晓晓铁路将在未来几年内与当地重建和新建铁路建设相结合,成为“永泉铁路”(客货运输)即永安至泉州铁路的一部分。

据相关人士透露,张全小铁路改造预计2010或2011开工,改造后时速200公里。通过这条铁路,泉州人可以从老家坐火车到江西、湖南甚至更远的地方。

专家建议,张泉小铁路的改造和“涌泉铁路”的建设,主要通过利用部分既有铁路和新增铁路来实现。设计单位给出了三个方案,新线具体走向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基本走向经过泉州市区、南安、安溪、永春,泉州段全长109.2km..

据该负责人介绍,“涌泉铁路”将是一条一级复线铁路。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像传统列车那样,在车站等待反方向的列车相遇,列车畅通无阻地各走各的路。此外,“涌泉铁路”时速可达200公里,同时在设计时会预留250公里的空间,使未来列车提速成为可能。规划中的“涌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福厦客运铁路将构成泉州未来最重要的铁路网。

交通专家给企业主算了一笔账。如果一批货物走高速公路,相当于车辆折旧、工人工资等因素,那么普通公路每吨货物运费约为每公里1元。但如果是铁路运输,运费成本只有几分钱。这位专家说,铁路运力非常大,每辆货车约有60吨的运力,10多辆车一趟能装600吨货物。时速200公里的“涌泉铁路”建成后,泉州众多企业的货运成本将直线下降。因此,铁路客货运输应该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