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改革派组织的政治团体。

戊戌变法

晚清中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因是1898年而得名。也被称为1898年的改革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一些资产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1895年4月(光绪三月二十一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人们愤怒了。康有为在北京的时候参加了考试,也就是和各省联手考试,讨论上书。会后,康有为起草了一份几千字的书,提出了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点建议,并详细论述了富国、扶民、育人的具体措施。万言书征集了1300多位举人的签名,提交给都察院。都察院拒绝提交它,但《万艳疏》却广为流传。这就是所谓的公交车上写字,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一次又一次给光绪皇帝写信,反复陈述他的变法主张。光绪皇帝看后大加赞赏。

康有为的变法活动引起了帝国党的注意。光绪皇帝的主子翁同龢曾经亲自开会讨论变法。帝国主义者试图利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力量,通过政治改革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使强兵富裕起来。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依靠帝国主义政党的支持来实现他们的政治参与。于是两股政治力量联手推动了变法运动。7月,翁同龢接受了康有为的建议,促成了新政圣旨的起草,准备陆续上书光绪皇帝颁布,但又担心触怒慈禧太后,于是决定邀请在皇室威望很高的恭亲王来见陈皇帝。易信断然拒绝。

从1895年夏天的至日到1898年春天的至日,为了团结力量,制造舆论,维新派积极组织社团,创办报纸和学校。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第一份维新派报纸《天下公报》(后改名为《中外日报》),宣传西学,主张变法。165438+10月中旬,国子监学士文组织了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以加强社会,团结和影响了许多爱国官员和知识分子。同月,康有为赴上海成立强信社,出版强刊。改革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杨崇义,御史,1896,65438+十月玩强社被禁。但改革的氛围在逐渐开放,已经很难遏制。8月,维新派王、、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旨在加强政治改革的《泰晤士报》,并邀请梁启超为主笔。1897 10、严复、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办《国民报》。这两份报纸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社会理论,成为主张政治改革的改良派的南北喉舌。1897年至1898年,维新派谭嗣同、黄遵宪、唐、梁启超齐聚湖南长沙,开展维新运动。由于维新派的努力和总督陈宝桢的支持,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居全国之首。

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论;改革派的宣传活动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仇恨和恐慌。他们攻击维新派,破坏祖宗法,离经叛道。面对顽固保守派的攻击,维新派从是否变法、是否实行君主立宪、是否改变封建教育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反驳。维新派以进化论批判玄学的不变天道思想,以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批判君主至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以资产阶级教育观点批判禁锢人的科举制度。论战后,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百日维新(1897)期间,德军占领胶州湾,俄国人租下大饭店,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加深。康有为赶到北京,向光绪皇帝苦口婆心地抱怨瓜分豆子的危险处境。他提出了三种策略,即采取法、俄、日,只以国家为重求政治变革,让新疆的大臣们改变政治,供皇帝选择。还建议把国家大事交给国民大会,颁布宪法。这本书在报纸上发表,受到一些学者的赞扬。光绪皇帝本打算召见,却被恭亲王一心阻拦,改由国王和大臣召见。1898 65438+10月24日,翁同龢、荣禄、李鸿章、张等会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光绪皇帝命令康有为呈献他写的这本书。29日,康有为上书《统筹全局,全盘贴现》,要求设制局制定新法,实行地方自治。总理衙门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逐一否决了妥协建议。四月,改革的空气越来越浓。康有为趁机鼓励帝国党官员上书,力促政治改革。

11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为圣旨”,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慈禧太后于21年9月发动政变,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16年6月,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期间颁布了几十项新政诏书。其中,经济方面主要包括: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企,奖励发明;组建路矿总局;鼓励铁路和采矿业务;取消驿站,设立邮局;改革财政,建立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军事方面主要包括:严查嘉宝,实行团训;裁减绿营,消灭多余的士兵,并采用新的方法训练陆海军。文教方面主要包括: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变策略论;变书院、寺庙为学校;鼓励地方和私立学校,设立首都大学堂,各级学校一律中学兼西学;允许人民创办报纸和社团;成立翻译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旅游。政治上,主要包括:开道,允许各级官员和民众写书说事,禁止官员堵格;删除规则,取消重叠闲置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手的寄生特权,允许他自己谋生。这些抵制和反对措施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受到改良派和地主的热烈欢迎。

变法运动的失败危及封建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各省除湖南巡抚陈宝桢外,其他巡抚均未能实施新政。在中央政府,皇室和中央官员要么公开反对新政,要么暗中阻挠。《明定国是圣旨》颁布四天后,慈禧太后强迫光绪皇帝发布三个命令:罢黜翁同龢;新颁两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向太后谢恩;任命荣禄部直隶(今河北)总督,统率董福祥(甘军)、聂士成(吴义军)、袁世凯(新建军)三军。目的是孤立光绪皇帝,打击维新派,把精锐的北洋军队牢牢掌握在后党手中。然后完全控制首都的防御。之后又宣布皇太后和皇帝定于10年6月和19年6月赴天津阅兵,也就是当时有传言说光绪皇帝要废了。

鉴于后党的种种反改革措施,皇党也进行了抵制。光绪皇帝在引进新人的同时,打击阻挠新政的保守派官员。7月3日,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嘉奖负责翻译出版社事务的刘品卿。8月10,湖南巡抚陈宝桢奉诏。9月4日,阻挡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被革职。5日,杨锐、刘光第、谭嗣同、徐琳四人分获冠军。他们代表皇帝审阅奏章,起草圣旨,有轻有重。11日,徐志敬根据康有为的指示,发表了《袁世凯秘护折》,建议光绪皇帝为了加强帝国党的军事实力,防备不测,争取袁世凯的好感。第二天,袁世凯接到了立即访问北京的命令。

但光绪皇帝迫于慈禧太后的压力,不得不注意不时向后党让步,任命一些后党官僚试行新政。他还下令将每日重要奏折呈给皇太后阅读,并12次前往颐和园向皇太后报告,请示变法事宜。从九月初礼部六部被废黜,帝后党争白热化。怀塔布和杨崇义先后去天津见荣禄,秘密商议废主之事。袁世凯离京后,荣禄将聂士诚部移至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移至北京长辛店。政变一触即发。

03年9月13日,光绪皇帝决定开设毛琴堂,以便选拔维新派人士担任新政顾问。第二天,光绪皇帝向慈禧太后请示,遭到严厉训斥。他预感到皇位会有危险,于是第二天就给杨瑞密诏,命杨瑞、徐琳、刘光第、谭嗣同等人尽快筹好方案。两天后,余明和赵弥被释放(带徐琳出来),这使得康有为到上海监督时代。18年9月,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看到两份密诏,紧急商议对策。袁世凯一度入强社,表明倾向维新,决定谭嗣同连夜去京郊的霍克基游说。谭嗣同要求袁世凯在天津阅兵时保护光绪皇帝,并杀死后党。袁世凯假装答应,立即赶回天津通知荣禄。就在谭嗣同游说袁世凯的同一天,杨崇义偷偷折了一封给慈禧太后的信,诬告康有为是孙中山大同学会的同道,在京城煽动民众,出入内廷;攻击光绪帝改法,驱逐旧臣,安置党羽;造谣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这一天要来北京接独裁;最后,我在同一天拜访了王太后来教训我。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匆匆从颐和园回宫。9月21日,圣旨下达,宣布他要去朝鲜接受政治训示。并下令逮捕康有为和他的弟弟康任光,把光绪皇帝关进南海。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政治改革失败了。28日,谭嗣同、、刘光第、、康、杨锐被杀,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新政除了国子监堂之外都废除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扩大资产阶级政权,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也是一场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它传播了新的资产阶级文化和新思想,批判了旧的封建文化和旧思想,是又一次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