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愚人的成功,就靠这五种愚人功夫。

不得不承认,人和人的资质是有差距的。

世人通常更关注和青睐聪明的人,而忽略资质平庸的人。然而,晚清名臣曾国藩却用自己的生命完美地向我们诠释了,愚蠢其实是一种优势。

曾国藩从小就被视为“愚民之辈”。左评价曾国藩:“只欠发达一点点。”说白了,我觉得他脑子不亮。连曾国藩自己也承认:“冗员平淡。”总之,曾国藩的才华确实平庸。

但最终,他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强不息,成为一个非凡的圣人和英雄。自古圣贤可佩不可学。只有曾国藩能让人敬佩和学习!

笨拙:按部就班地做事。

“只有世界上最笨拙的人才能赢得世界上最熟练的人”!

曾国藩认为天道应避小聪明,想走捷径,什么都耍花样,只会弄巧成拙。他把“拙”字挂在书房,时刻反省自己,警示自己。

这种独特的人生哲学,来源于曾国藩的读书经历。他父亲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求他不要理解上一句,也不要读下一句。在你读完这本书之前,不要碰下一本书。永远不要睡觉,直到你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一天晚上,13岁的曾国藩步入书房点燃油灯,背诵了一篇300字的短文。在他进入书房之前,一个小偷进了房间。他听到有人进来,就躲在房梁上,希望在曾国藩睡着后偷点值钱的东西。不知道曾国藩能不能背到半夜。小偷等了又等,但他没有去睡觉。最后,他忍无可忍。他飞下横梁,生气地指着曾国藩对他说:“你念了那么多遍,我都能倒背如流。你还是背不出来。我从未见过像你这样愚蠢的人。”后来,小偷把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曾国藩听后惭愧不已,从此更加努力学习。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国藩确实不聪明,但是很有毅力。他认为人贵在坚持,坚持不懈可以成就一切。正是有了这种笨拙的死气沉沉的精神,再加上别人几倍的努力,我终于成为了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半圣”。

曾国藩16岁开始参加科研,七考才中进士,还是倒数第二。但是,曾国藩做学问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一个奖。赢得评审团四年后,他考上了高中。但他那些早早考上秀才的同学,没有一个出了举人。曾国藩一路走来,靠的全是傻逼。因为笨手笨脚,所以不知道怎么刁钻。遇到问题只知道拼命钻,才不会留下死角。所以曾国藩说:“看似慢,实则最快。”

不仅读书,还打架。曾国藩作为一个文人,并不具备古代名将如神般预见敌情、运筹帷幄的能力。他的作战要领只有六个字,就是“打硬仗,留在战斗中”,从不求奇谋。左多次取笑曾国藩,说他是个傻子。但曾国藩用这种笨办法成功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做事“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可以说是曾国藩最大的特点。他把自己从一个非常笨拙的人变成了一个智慧和美德超群的人。其中,关键的作用在于他“谦虚”的智慧和修养。笨手笨脚的人不会耍花招,一步一个脚印,而是比别人走得更稳更远。

勤奋:做人要有“五个勤奋”

“世间一切平庸,古今皆败于一个懒字”!

各种弊病都源于懒惰。曾国藩提出“以勤治事”,他说官员要有五个勤:

有一天,勤快:危险的路很远,身体要去考验它;当你处境艰难的时候,你可以自己去品尝。也就是亲自实践,亲自做事。

第二,要勤快:遇到一个人,一定要细看;另一篇文章之后,会反复审核。读书要勤,看人也要勤。

三、勤快:容易丢弃的东西,随意捡;容易忘记的事情,记在随笔里。经常写信,包括写日记和家书。

第四,要勤快:对待同事,会互相劝解;对待下属,然后一次又一次的管教。即锻炼口才,但不伤人。

五、勤奋:当你真诚时,石头也是敞开的;努力思考会带来奇迹。也就是经常反思,锻炼自己的心智。

这不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为人之道。我有五勤,天下皆有。

比如手服务。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第一个是自省的习惯:曾国藩每天写日记,通过日记修身养性,反思自己为人处事的不足。

二是读书的习惯:他规定每天必须坚持读不少于十页历史,饭后写作不少于半小时。曾国藩说,“人的性情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是天生的。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气质。”

三是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少于253封家书。通过从家里写信,他不断地指导和教育他的弟弟和孩子们。在曾国藩的榜样下,曾家后代辈出。

再比如勤奋。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要“闻鸡起舞”,训练监督,处理各种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日夜兼程,但可渐熟。如果一只鸡孵蛋,像炼丹师一样,你一刻也不能离开。”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他的幕僚和将领的。无论是个人实践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都很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树立好的榜样。

真诚:足够真诚,让对手信任你。

“唯有世间的真诚,才能战胜世间的虚假”!

这句话,曾国藩告诉我们,只有世界上最真诚的人,才能赢得世界上最虚伪的人。不是按照以毒攻毒的逻辑以毒攻毒,而是以水攻火,以软制硬。因为虚伪只能博得别人一时的好感,却不能长久。真正能长久的,只有真心!

清末曾国藩和左都是湖南人,年龄仅相差一岁,都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是,这两个人的恩怨是非常有戏剧性的。我们前面说过,曾国藩的才能很一般,而左则正好相反。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绝世奇才。

左15岁时为秀才,20岁时升官。但此后,左连续三次进京,都未能在参加考试。曾国藩恰恰是左的反衬。曾国藩升任科举后,科举之路非常顺利。他是秀才,命为翰林,10年连升七品,官职远在左之上。因此,当左看着曾国藩的时候,下意识地有一种敌意。

由于曾国藩的才华不太高,左看不起曾国藩,经常讥讽曾国藩“才华缺”,“凡兵钝滞”。连他的学生李鸿章都当面说他太“儒慢”。面对这些讥讽,曾国藩只是一笑置之,大方地承认,左的能力确实是百年一遇,他为自己感到惭愧。每次在朝廷遇见左,曾国藩也主动打招呼,态度十分恭敬。左曾问别人,你觉得我和曾国藩谁强谁弱?还有人回答:曾巩心里有左巩,左巩心里没有左巩!

终于狂妄的左对曾国藩的度量印象深刻。曾国藩死后,左送来挽歌:“知人之智,谋国之忠,不如;团结如金,攻错石头,万死不相往来。”挽联后面,左写了“晚生”二字,但他生前从未向曾国藩自称晚生。尤其是“耻辱”这一句,更是为左对曾国藩的“郁亮情结”画上了句号。

李嘉诚在谈生意的时候也说过:如果你很真诚,连对手都相信你,你还有什么做不好的?

自省:每天重复,反思一切。

曾国藩在家书中引用朱的名言:“悔悟如春天,万物有积蓄的生命力开始萌芽。”

忏悔和自省,像春天一样,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充满活力!

年轻的时候,曾国藩是个愤青。“他很自负,每次看到别人都不是。”三十岁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定学做圣人。但是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他的方法是记日记。我一直坚持写作,直到他62岁。自省可能不难,难的是每天自省!

曾国藩的日记篇幅不长,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生活描写:从早上起床开始,他就记录自己吃的所有饭,对谁说的话,甚至晚上做的梦,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要求,他就自责,深刻反省。总之,要反思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通过每天的反省和对一切的反思,时刻提醒自己改掉自己的毛病。

更重要的是,他把日记复制了很多份,在朋友圈里传阅,让亲戚朋友来批注。比如,有一次他在日记里抱怨罗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评论说:“我哥每次都一脸尴尬。”这让他想起自己一向自负,向这位学长汇报工作或讲话总是毫无疑问,于是猛然醒悟。

曾国藩才华不佳,却能成为“内圣外王”的人物,成为清末的“中兴大臣”,与他的不断自强是分不开的。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写日记并向亲友公开,是他最重要的自省方式。

缺乏:凡事留有余地。

凡事留有余地,并以此为荣!

曾国藩一直用这个道理来告诫自己。为此,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缺)斋”,以警示自己万物皆有所缺,“福报无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业不足,用之无妨。”意思是最完美的东西看似有缺陷,但功能永远不会失效。通常,不完全开放、不完全圆的事情,我们会有期待和期待;有一点不足,就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不竭的动力。

全世界都想要完美,却很少有人警惕完美后的后果。一旦事情走向完美,事情就会走向极端。曾国藩深谙此法,以免被完美侵犯。

所以做人要“寻缺惜福”。没有大圆满这种东西。要求完美的人注定是不完整的,所谓的完美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完美中有不完美,成功中有不成功,完美中有不完美。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自古成名的人,往往都是从笨拙开始的!我们之所以做不了曾国藩,不是因为我们笨,而是我们做不了他那笨拙的功夫。

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有才华的人,剩下的都是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曾国藩的“笨功夫”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