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威风锣鼓的历史渊源
临汾市是杜尧和世界平阳的古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作为汉族锣鼓艺术的一个门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临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威风锣鼓最早的名字是“锣鼓”,俗称“伙计”。出生地为汾霍洪县交界处的下团白村,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和霍州、洪洞、汾西三县。雄伟的锣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鼓乐表演,平阳大部分地方都是鼓手拿着一个圆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主要流行于浮山县。演出时队形变化不大,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和河西两大流派。新中国成立后,雄壮的锣鼓有了很大发展,表演者增加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乐器的配置依然是锣最多,鼓次之,钹和钹次之,钹最少,大致是65,438+04,8,6,4。表演形式基本上是锣、钹、钹的交替,从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演时,各表演队排成方形、圆形或梅花形阵列,鼓手提着一面平鼓,两只鼓槌的鼓头上嵌着红色综片。在合页的间隙,可以表演“单捧花”、“双捧花”、“交替捧花”、“摔鼓槌”等特技。锣手手持中间和两端嵌有红色综毛的槌子,绕槌击打或投掷锣。高潮时,拍板者将钹举过头顶,互击后手腕翻转45度,再翻转手腕保持钹转动。钹碗后面装饰的红黄绸缎不断飘扬,十分壮观,与红缨鼓紧密呼应。穿的衣服不追求小装饰,注重大色彩,形成整体团队的街区组合。
1988霍县(今霍州市)300人雄壮的锣鼓队为北京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献上了精彩的表演。
65438至0989,临汾威风凛凛的锣鼓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40周年文艺汇演——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大型文艺节目《我爱你,中国》的拍摄。
1990年,一支由410人组成的雄壮锣鼓队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开幕式上首次亮相。阵容雄伟,队列整齐,风大气势磅礴,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