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篮的历史
就我记忆所及,柳条筐在六七十年代盛极一时,断断续续延续到八九十年代,然后彻底消失。上图这个篮子的形状属于人们扛在肩上的物件,无论是去集市上的庙会,捡柴草,还是收猪粪、牛马粪,都离不开它。所以小时候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人。
我也不例外。当我大约十岁的时候,我父亲在收藏品市场给我买了一个。小人提小筐,大人提大筐,但总得有一个。为什么?是用来打猪草的。当时贫穷造就了热爱劳动的性格。每个人都要为家庭做贡献,每个人都要为温饱担忧,整个家庭很难动员起来。然后,懒人只能喝西北风。
孩子从小学到很多东西,也很自觉。虽然贪玩的孩子天性不会改变,但他们总能自觉自律地做这做那。
看,放学后,我们三五成群出发,肩上扛着柳条筐,里面放着一把野菜刀。路上随处可见打猪草的孩子,手里拿着一个大饼子,涂上一些自制的黑酱,或者一根葱,或者几瓣蒜,味道好极了!手里拿着窝窝头就更绝了。窝窝头的洞里,塞些老咸菜,滴几滴香油,吃起来津津有味。
一边走,你一边咬我,我一边品尝你,互相交流,交换需要的商品,不分彼此,很单纯,很稚嫩可爱的伙伴友谊,多好啊!
父母为了让猪长得更快,经常会给孩子规定,必须装一筐野菜才能回家,否则不准吃!父母是家里的土皇帝。谁敢不听?所以,为了完成任务,顺利吃饭,我们不得不出馊主意。
那时候的孩子虽然单纯,但是很野。一来到场上,我贪玩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先摔跤,再打架,冲杀再折腾,再看,都是驴。
此时天色已晚,野性迅速收敛,野菜争奇斗艳。人多,野菜少。一眨眼,野菜都炒好了。如果你想完成任务,你需要去更远的地方。我该怎么办?于是大家约定来一场“赌”的较量,甘愿认输,自认倒霉!
怎么赌?甩个大肩膀。其实很简单。选择一个平坦的地块,画一条线。大家把篮子里的野菜贡献出来,堆在线的两头。用石头割布,定好顺序,然后开始扔野菜刀。离下线最近的就是赢家,两堆野菜都归他。
一轮过去后,每个人太多的厨师煮蔬菜,并把他们放在线的两端,开始下一轮。几次之后,有些人取得了胜利,满载而归。但剩下的人,柳条筐空空如也,只能哀叹不如人家。
天快黑了,我得赶紧回去,但是任务没有完成。我该怎么告诉家人?我们有办法很快找到一些树枝。放在柳条筐下面,然后随便打些野菜在面上。不注意的话,还真以为一筐野菜满了。
我赶紧回家,天黑了,趁家人不注意,我赶紧把野菜扔进猪圈。所以就算家里人问,我们也会说猪吃完了。一顿简单的饭被我们的小手段骗进了肚子。
但好景不长,总有一天事情会暴露,屁股上有鞋底是必然的。家长又要查野菜了。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敢用这一招了。鞋底的力量让我们震惊!
柳条筐依然扛在肩上,但我们懂得了,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才能过上舒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