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高丹丸是什么样的?
中药作为剂型的应用始于商代伊尹煎剂的创制。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有汤、丸、膏、丹、药酒等七种剂型(如半夏汤)。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积累了一些制药技术和医疗实践的经验。在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提到:“有药性者宜丸,宜散者宜水煎,宜酒渍者宜油煎,既有之者不宜入汤酒,不得以药性违之。”汉末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记载了前人已有的剂型,还增加了浸剂、栓剂、糖浆剂、浸剂、膏剂、器官制剂等十余种剂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药学。晋代葛洪增加了铅膏、十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条剂、艾灸、尿道栓等。,并首先用专章描述了一些中成药(如玉壶黄丸)、防疫药(如三钱)和兽药,以适应各种传染病和急性病的需要,并进一步发展了药物。梁代陶弘景编著的《本草笔记》在"分释分治"一项下,规定了汤、丸、散、膏、酒等剂型的制作程序,这是技术操作程序的开端。后来到了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备急,备千金》、《千金翼》、王茜的《外台秘笈》等,不仅收集了大量唐代以前的有效方剂,而且广泛收集民间验方、验方,丰富了制剂的内容。
宋代是中成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惠民药店的设立是中国商业药店的开端。《太平惠民和济大药房编方》是我国最早的官方药学标准,载有775个处方,13个剂型,大部分制成中成药出售。这是我国中药制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明代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广大医学家的丰富实践经验。收集到的处方(13000以上)中,剂型有30多种,除了部分现代剂型外,几乎都有。
根据中医理论,中药的剂型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的。该组合是具有药物的多效性、协同性或抗性作用的有机组合。有利于发挥药物的整体综合作用。常用的传统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
汤剂:中药汤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制成的药物剂型。具有吸收快、疗效快、应用广泛等优点。服用时煎汤去渣,取汁口服,故称汤剂。汤剂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般疾病或急性病。与丸、片、散等相比。具有吸收快、疗效易发挥、应用广的特点。煎药有两种方法:浸泡法是按比例配制阴干的药物或切片的药物,将药物放入瓷缸中,用开水盖好。一定时间后,药液浸出后,澄清过滤,再加入白糖、冰糖或蜂蜜,温服。煎煮方法是将汤放入瓷罐中,用茶杯加入开水。药液熬到一半或三分之二时,取出温服。
散剂:将药物按处方配制,研成细粉,混合均匀。感冒药加适量白糖,温药加适量红糖。然后混合均匀。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散剂。其吸收消化虽不及煎剂快,但配制方便,性质稳定,便于携带,疗效持久。适用于治疗成形性疾病和聚合性疾病。粉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配伍汤药、药丸等各种中药,酌情应用。
药丸:方中各药分别炮制。按药方研磨成细粉混匀,用蜂蜜、水或面糊、药汁等制成丸剂。药丸一般是黄豆或绿豆大小的颗粒,外用朱砂或煅石灰等磨成细粉,挂干。丸剂是一种常用剂型,吸收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储存方便。药丸一般用于慢性病。药丸吸收分解慢,可以降低毒副作用,所以可以将一些药性强、刺激性强的药物作为药丸降低毒性。麝香、牛黄、白云香、黑云香等药物,因贵而芳香,不宜久煎,宜入药为丸。
混合剂:按处方研磨成细粉,混合均匀,逐渐加入适量的精制蜂蜜、奶油、红糖、冰糖等。,并反复混合。密封在瓷器里储存。这种药剂分为温性和寒性两种。混合合剂一般用于久病后和年老体弱的人。
药油:先将药材精选、炮制,按配方配制,用水浸泡或煎煮,汁液中加入鲜牛奶或黄油,再煎煮浓缩至半流质,可加入相应的药粉、蜂蜜、蔗糖、白糖,搅拌均匀。当药物呈油状,红黑透明或黄黑透明时,制成油状,密封于瓷中,贮存备用。药油有滋补作用,常用于老年人。
灰制剂:是以金属、矿物、动物药为主要原料,煅烧成灰的一种药物。蒙医认为,感冒疾病久治不愈,所以灰疗最好。灰制剂分为急、中、缓三种制剂,适用于寒证、消化不良、胃火腐坏、肿痛、水肿、脓肿,尤其适用于慢性病。灰制剂的用量可根据情况选择。
药膏:药膏可分为内服药膏和外用药膏。口服软膏可分为浸膏、浸膏(干浸膏、稠浸膏)和汤剂(膏剂)。外用药膏可分为硬膏药和油膏。
药酒:一般用白酒或黄酒浸提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得到的澄清浸提液内服外用。药酒多用于身体虚弱需要滋补的人,用于风湿疼痛、外伤扭伤、慢性病的辅助治疗。
金相剂:金相剂又称宝石剂,由金、银、珍珠、玛瑙、玉石、珊瑚、绿松石等贵重药物或铜、白锡、铁、芒硝、月石、金精石、银精石、汞、硫等金属矿物药物制成,并配以动植物药物为主药。
金石药用量小,药效持久,但毒性强,吸收慢,一般不好用,除了顽症、溃疡、坏疽等多次服用其他药物无效者。一旦症状消除,应立即停药。
草药:草药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周边环境、植物分布等情况采集的野生草药。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煎服,或将收集的药物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制成粗粉,煎服。这种用于治疗发烧和外感疾病的原始剂型被称为草药,常用于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
中药传统剂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方剂学理论的具体体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不断发展,中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药加快了走出国门、冲击国际市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