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河的河道变迁
涡河是历史上的一条重要水道。建安十四年(209),曹操曾率水军至淮河。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晋南侵淮。
黄河在中牟、开封决口后,黄河洪水通过涡河流入淮河,严重破坏了涡河的排水系统。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省的农田一直靠黄河虹吸灌溉,大量泥沙不断淤积在尾水中。据河南省水利厅测算,河南省涡河淤积土方31.65万立方米。根据安徽省1981年实测河段资料,共淤积土方7500万立方米。结果,大寺集以上河床高6米,大寺集至杨过、蒙城的河床高2 ~ 5米。
杨过站历史最大流量2480立方米每秒(1963.8.7),对应最高水位30.45米。
停水发生在1962年4月,最低水位为18.99米。
目前下游两岸都有防洪堤,但抵抗不了10年一遇的洪水。
涡河渠化工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蒙城闸于1960完成。水闸最低控制水位23.0m,正常水位27.1m,回水可达杨过。河道宽200米,水深8米。1971年,蒙城建成100t船闸。1971修建杨过水闸,最低控制水位24.5米,正常水位28.0米,回水至亳州大寺集,河宽200米,水深8米。
1976年,建成杨过100吨级船闸;1978年在大寺修建控制闸,回水可达河南鹿邑县。水闸上正常水位28.5米,河道宽200米,水深8米。但由于窝河水量中优先考虑农业用水,渠化河段仍较浅。仅蒙城至怀远,枯水期浅滩20处,仅5-10吨木材可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