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历史沿革
洛阳是东周的首都。三川郡位于秦,郡治洛阳。西汉时分析三川郡,东有河南郡,西有弘农郡。从此,河南成为一个地名,直到清末,河南郡、河南尹、河南府等称谓都以洛阳为中心指代。
东汉建都洛阳,曹魏也建都,但改洛阳为洛阳,行政体制沿袭东汉。西晋时,河南鄞州改为河南郡,荥阳郡位于东部。东晋十六国时期,河洛地区还是河南郡。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隋朝,河南鄞州改为河南郡,以洛阳为中心。
唐代河南县改为河南省杜集路。北宋时期,河南政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巩义、登封、渑池、偃师、金梦、宜川、新安、益阳、洛宁、今天的嵩县。
南宋时期,晋国河南府管辖区域缩小,现辖巩义、登封、渑池、偃师、金梦、新安、益阳及宜川一小部分地区。元代设河南省,隶属一州(陕西省,今三门峡市)和十二县(洛阳县、偃师县、宜阳县、永宁县、灵宝县、甘乡县、陕县、渑池县、孟津县、新安县、珙县、登封县)。
明代设河南省,辖一州十三县(元朝又加宋县管辖)。
清朝建立河南政府,政府统治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雍正二年(1724)后,辖十县,缺灵宝县、阚乡县、陕县。
下辖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市)、益阳(今河南省宜阳县)、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金梦(县辖于河南省孟津县老城)、登封(今河南省登封市)、永宁(今河南省洛宁县)、Xi。
民国时期设置河洛路,通往19个县。清代增设陕县、灵宝县、阚乡县、卢氏县、临汝县、佳县、宝丰县、鲁山县、宜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