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是中国古代一项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体育运动。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蹴鞠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蹴鞠入门
蹴鞠已经流传了2300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古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盛,经常出现“一日球不落”、“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亭观之,万人瞻仰”的景象。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和中庸,社会文化心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强调“文化之治”,而忽视“武德”。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柔,却鄙视孔夫子的好胜精神和武功。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从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比赛。
齐国
《史记》、《战国策》最早记载了足球的情况。据《史记》、《战国策》记载,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在当时齐国古都临淄的民间广为流行。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为齐宣王执政时期,因此可以断定,在2300多年前或更早的时候,齐国故都临淄城就已经广泛开展了足球活动。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汉朝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复兴。汉代人把蹴鞠作为一种“治国习武”的方式,不仅在军队中广泛流传,在宫廷贵族中也很流行。《西京杂记》记载,刘邦称帝后,带着父亲刘太公到长安未央宫养老,衣食极其奢侈,终日看歌舞伎乐。但是他不满足,整天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下层,与杀狗杀牛的普通人关系密切,下班后的休闲活动也离不开斗鸡和蹴鞠。于是,刘邦下诏,在长安东建新城,仿照沛县凤仪原来的规模,将凤仪的居民全部迁到新城,刘太公、刘温也迁到了那里。我又开始“斗鸡、蹴鞠为乐”,这才满意。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而在西汉初年,足球也受到贵族阶层的喜爱。桓宽《盐铁论》说,在西汉很长一段时间里,“蹴鞠斗鸡为贵人之家”,普通百姓也“穷巷追繁华蹴鞠”,是古代人居家旅行必不可少的娱乐。
汉武帝很有才华,喜欢看蹴鞠。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常在宫中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弓会”,宠臣董贤也在家中养了一个会踢球的“弓弓”(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层面更加拓展。
由于蹴鞠的兴盛,汉代就有了关于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有人写了《蹴鞠二十五篇》,是中国最早的专业体育书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业体育书籍。班固在撰写《韩曙文艺志》时,曾将《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军事书籍,属于军事训练的军事技能范畴,但后来失传了。西汉的项褚是第一个因为足球而载入史册的人,但他的经历是不幸的。据《史记·扁鹊臧宫列传》记载,名医淳于髡为项治病,嘱咐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不听,出去踢足球了。结果他吐血而亡,这也让湘楚成为了天下第一个狂热的“粉丝”。
唐朝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生产技术也在进步。到了唐代,制球技术有两大改进:一是将两片皮制成的球壳改为八片尖皮制成的圆球壳。球的形状更圆。第二种是在球壳里放一个动物尿泡而不是塞毛,“闭气吹”成为一个充气球,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根据世界体育史,英国在11世纪发明了充气球,比中国的唐朝晚了三四百年。
唐代的球体很轻,可以踢得很高。球门设在两根三尺高的竹竿上,称为“结网为门量球”。在踢球方式上,汉朝是直接对抗的团队赛,“孤立无援,披着大象和士兵。”双方球员的身体接触就像打架一样。到了唐代,团体赛不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出一个球门,双方都在一边,以射“多胜”。足球技术方面,是发展;在体能训练方面,间接对抗是足球的倒退。
因为球轻,没有激烈的跑动和比赛,女子足球在唐代开始出现。女足的踢法不是用球门,而是踢高,耍花招,叫“白打”。唐代诗人王建写过一首诗《宫词》,说寒食节那天,宜春书院的妓女们以踢足球为乐。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喜欢看球。当时的目标是“两树两竹,网上结网,以门为球度量”。球分左右友,以角度取胜。“唐代不仅有女子足球,而且有些女子足球技术高超。
不仅皇帝的宫殿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的诗《寒食城东》说,“蹴鞠多次飞越飞鸟,秋千赛出垂柳”,足见踢球的高度。杜甫《清明》诗中也说,“蹴鞠十年少年,万里荡之俗也”,这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性。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诗《春晚亭台》中描述了这一场景:“凉州寒食十万,秋千犹豪华。”《感怀老四最后一章》诗中有“入凉州路似平,荡蹴鞠乘清明”的诗句。
哪里有游戏,哪里就有明星。那些因踢足球而出名的人是谁?如果你看过很多古籍,你大概已经猜到:邪恶少年。更引人注目的是,唐朝的一些皇帝,比如唐文宗,经常爬上一座“勤楼”,从高处观看人们的蹴鞠和摔跤。这一幕真的很讽刺。比起列祖列宗,市场要重得多。当然,他不是唯一一个。几代之后,唐僖宗变成了一个恶少年,亲自打蹴鞠、斗鸡,而唐朝末代皇帝赵总被朱温逼得从长安迁到了洛阳,六军都跑了,只剩下一群厕神的军队或者说是从恶少年那里“打游戏拜”来跟随他,可见感情之深。中唐以后,部队里很多都是恶少年,平日里在大街上赌博。
宋朝
蹴鞠在宋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写的是靠踢球发家的高俅。小说的故事和人物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为陪宋徽宗踢球,被提拔为殿前都督,是最早的名将之一。
高俅踢球的成功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宋朝的皇帝、官僚都爱踢球,有的自己爱踢球,有的爱看。足球迷宋徽宗·赵霁在看了宫女们踢球后写了一首诗:“正值清明,年少风流,可以在穆青设宴。几乎秘密被宣布尴尬,两个朋友在法庭上赢了或输了。”《文通考》介绍:“宋代女弟子队共153人,四色衣冠,绣罗宽衫,扎彩带,踢绣球,足不离球,华亭观战,万人观战。”上海博物馆有一幅宋太祖蹴鞠的画,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宋代也有以踢球为生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南宋临安城的宫廷宴会上,都有苏舒、、张浚、等名将踢球。《街瓦》中的演员包括黄如意、范、、张明和蔡润。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采用有进球的间接比赛和无进球的“白打”,但书中大多讲的是白踢。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指的是踢球的模式和由几个模式组成的成套动作,即运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整套踢球技巧,使球整天不掉下来。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经从射门的精准发展到了灵巧和控球技术。
宋代制球技术较唐代有所提高,球壳由八尖皮发展到“十二香皮”。原料是“熟硝黄皮,真料轻切”。这一过程是“紧密铺设和缝合,没有暴露的角落”。做出来的球重量应该是“12两”。足球规格要“碎圆”。这样做出来的球当然是高质量的。当时手工作坊制作的球有四十种不同的品种,各有优劣。造球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玩家行业的发展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增加。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促进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棋手们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称为云起社,又称圆社。这是一个专门的蹴鞠组织,负责蹴鞠活动的竞赛组织和推广。是中国最早的单项体育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换句话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元朝
元代关汉卿等人记录了散曲中男女踢球的场面。但这种男女踢法,并不是让双方各自寻求娱乐,而是让女子把踢球作为一种技能供他人欣赏。Saduchi的散曲《妓蹴鞠》说:“载歌载舞之后,花前酒席终,学成一方和谐天地。”可见,踢足球和唱歌跳舞一样,都是酒席上的艺妓。“占场陪英雄”的女子多为“谢秦观楼”和“明客巷”,可见踢球已成为妓女待客的手段。踢球娱乐的社会性大打折扣。它不再是节日活动或宴席节目,而是与酒色相关的娱乐。
明天
据《明史》记载,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拥军称军分,“每次起事,不问军务,需取蒲(一种赌博工具)和蹴鞠,设宴款待妇女。”可见踢足球已经和淫荡的音乐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朱元璋称帝后,传下圣旨,严禁士兵踢球。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士兵踢球,却改变不了足球的娱乐性质。有明代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西门庆在丽春园看妓女李贵杰踢球的故事:西门庆有一次喝了酒,先出去院子里玩,然后教桂姐玩两个圆棍。“一个磕头,一个拦路,拳打脚踢,无一例外。”以上描述也可以看出明代踢球的娱乐性。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相结合,出现了一种“冰上蹴鞠”的形式。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被现代足球所取代。
清朝
在清代,史书中很少有关于足球活动的记载。中国古代的蹴鞠自战国以来经历了数千年,在汉唐宋时期曾如彗星般闪耀。后来放到清朝社会的水里,只剩下一点点泡沫,最后就淡了。
摩登时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说:“目前中国最早的蹴鞠团体——杭州云起俱乐部,比曼联足球俱乐部早诞生800年,也就是131岁。”南宋时期,临安(杭州)成立了云起社,又称“圆社”,负责蹴鞠活动的竞赛组织和推广。这是中国最早的单项体育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换句话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宋元时期的蹴鞠专业书籍多次提到云起社会。包括《水浒传》在内的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云起社会的记载。然而,许多关于云起社会的历史事实还有待考证。朱炳仁说,“云起社的具体地址已无从考证,但从史实可以断定,云起社曾在御街,御街就是现在的中山中路。”2009年7月,曼联赴杭参赛,朱炳仁赠送曼联一本介绍云起社会的纪念册。曼联球员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现代足球俱乐部和世界上最早的古代足球俱乐部的一次奇妙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