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尤鲁做了什么?他执法公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挑重担,不怕困难,不怕困难。

1,激励兰考人民抗灾自救。

1962年冬,焦同志带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兰考。

焦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片严重的饥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一眼望去都是黄沙;在积水的洼地里,有蓝色的冰;白色的盐碱地上,干草在寒风中抖动。今年,20万亩小麦春季被风沙毁坏,30万亩农作物秋季被淹,10万亩苗被盐碱地碱死。该县的粮食产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困难很多。在一个贫农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90多万亩土地是烈士的鲜血和牺牲解放出来的。只要我们加强党的领导,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一定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焦尤鲁同志说:“我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我越能锻炼人。请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的时候,他已经深入农机调研走访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个论坛,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想办法缓解。同时,焦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动员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动员,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振奋了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满怀信心地改变了多灾多难的老兰考。

焦同志经常住在农民的茅屋里,蹲在牛棚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怀着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在群众中打探、倾听、观察。他听到了许多农民要求“翻身”和革命的呼声,看到了许多村庄自力更生、奋力与“三害”作斗争的革命精神。他向群众学习了许多治理沙、水、碱的方法,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群众的智慧极大地鼓舞了他,坚定了他战胜灾难的信心。

焦通过了的调查,感触良多。他说:“兰考的贫农和中农是革命的。他们强烈要求改变家乡的面貌,脱贫致富。就像10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覆盖着干柴,只要一个火星崩塌,就能引起熊熊大火。”

2.统一县委领导的思想。

兰考是老灾区。当时全县大部分工作都在救灾上。县里的一些干部被灾害压得喘不过气来。对改变兰考面貌信心不足。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靠双手向上救灾?面对这种情况,焦同志感到,干部是改变兰考面貌的关键。“干部不带头,水牛就掉井里了。”群众在灾难面前盯着县委,县委领导站不起来,群众的积极性就发挥不出来。

1963年1月,焦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带头下到困难村,与基层干部同甘共苦,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表率,真正与群众和灾区在一起。

在一个雪夜,焦在家召集县委成员开会。人们到达后,他没有宣布议程就把他们带到了火车站。

当时兰考站北风呼啸,大雨滂沱。车站的屋檐下,挂着一根带尺子和把手的冰柱。运送兰考地区灾民到丰收地区的国家专车正在经过这里。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提供的棉衣,蜷缩在卡车里,挤在候车室里。

焦尤鲁指着他们,用沉重的声音对战友们说:“他们大多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饥荒迫使他们离开家园。我们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的36万人交给了我们,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和痛心,因为我们不能带领他们战胜饥荒……”焦尤鲁再也说不出话来。几位县委领导低着头,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雪夜车站之行的意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更加坚定了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焦同志回到县委后,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义山》等文章,以此激发大家的革命热情,鼓励大家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后来,焦专门召开常委会,回忆兰考县革命斗争的历史。焦尤鲁说:“兰考这个地方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烈士不是因为兰考人民穷,灾难大,才给敌人的。难道我们不能克服这里的灾难吗?”?

就这样,一场“如何战胜饥荒,改变兰考面貌”的大讨论在全县展开。县委领导干部走出了县委机关,留在了农村。焦到许多受灾严重的村庄调查研究。通过走、看、问、记,他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对县委的同志们说:“兰考是个有前途的地方。只要我们能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继续革命。兰考是灾区,穷,难;但是灾区有优势。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在困难面前应该是英雄。”

焦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县委领导,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

3、亲自权衡“三害”的轻重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控碱斗争,并成立了“三除”办公室。

焦深知,理想和规划不等于现实。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危害兰考人民多年!今天,要制服“三害”,把他们像瘟疫一样赶出兰考的土地,必须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定决心要深入了解兰考县108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条件,亲自掂量兰考的“三害”。

按照这一思路,县委先后抽调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三位一体的“三害”调查小组,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同志的肝病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并建议他在家听报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食之无味。”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没日没夜地在兰考的袁野周围跑。追沙子,他把沙子追到了地上;检查了一下水,他发现水又属于水箱了。在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分辨盐碱的种类和土壤的含碱量。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同志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忍受着病魔的折磨。他在风雨、沙窝、激流中度过了120多个日夜,跑了120多个大队,跋涉了5000多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共有84个网点,由调查组逐一认定,编号并绘制。全县有1600个沙丘,都经过测量、编号、绘图。县城数千条河流、堵塞的运河、堤防、涵洞也调查得一清二楚,还绘制了详细的排水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掌握了水、沙、碱的发生发展规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获得了一套具体详实的资料,从而使县委制定了改造兰考性质的可行方案。在这份计划书上,焦同志动情地写道:“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勇气,坚决带领全县人民,为改变兰考面貌而苦战三五年。不达目的,死不瞑目。”从此,一场群众性的“三反”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三害”斗争中,焦同志为了取得经验,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在小范围内进行了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沙丘的试验。然后由点及面展开。焦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挥洒汗水。他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规则。下乡时就地干活;办公室值班的时候,接近劳动。无论是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的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群众都把焦当成“和我们一样的农民”

经过一年的努力,兰考在消除“三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焦尤鲁同志在总结“三反”工作时,作了明确而透彻的总结。防砂;沙区没有森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森林的地方就有食物,没有森林就要挨饿,这就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依靠农林,密切配合是原则。造林防沙,百年大计;养草封沙,当年有效;翻淤泥压沙能立竿见影。三管齐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水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是以排为主,排、槽、滞、涝、台、改并举的方针;少舍多存,舍坏存好,充分协商,互惠互利,兼顾上下游,不做洪水猛兽。这是政策;夏秋观察,冬春干治,再观察再治疗,观察和治疗相结合是方法。碱的处理:区分轻重,区别对待,是政策;翻淤抑碱、开沟淋碱、起垄避碱、台湾种植、引进耐碱作物是方法。这一精辟概括是焦同志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兰考人民同“三害”斗争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