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的发展史
1年5月,温州日报的前身《浙南周刊》根据浙南游击根据地瑞安市圭峰乡岙后村小房山,经浙中特委决定创办,临时注册为时事周刊。周报由专委会宣传部部长胡静、副部长郑伯勇负责。《时事周刊》是一份油印报纸,分四版和四版,印数600份。其主要内容是新华社专用电台提供的电讯。第一任主编,安邦;雕刻和油印分别由洪水平和谢功富负责。
1949
5月7日,温州解放。发行《浙南周刊号外》,题为《浙南解放军解放温州》。浙南省委决定将《浙南周报》改为《浙南日报》,军管会接收旧的《浙南欧日报》,交由《浙南日报》使用。
5月12日,《浙南日报》正式出版。第一张四页印刷的大报,按《浙南周刊》的刊号,有第94期,注册四个字是夏子义写的,大标题写着:“出版主编:浙南日报,军管会”。浙南地委宣传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胡兼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报社设在花柳塘,编辑部暂设在府城黄。每期约2000册。
1950
5438年6月+10月,高光等8名同志调到浙南日报社,高光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同时,从县报道组充实了编辑部的力量,编辑人数增加到20多人。
1951年
6月17日,头条第一版刊登了温州地委、温州地区专员办下发的《关于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使用浙南日报的通知》。
1年8月,浙南日报改为浙南大众,刊期由三期改为三期,仍为四版。报名四个字是舒潼题写的。
1952
65438+10月10第三版开设“李四喜思想”讨论专栏。“李四喜”是一个虚构的名字,是一部分农民政治觉悟低,安于土改后的现状,不愿继续前进的典型。这个讨论持续了3个月,收到了307封信。
1954
9月5日,日报内部刊物《改进工作》上线。
1955
65438+10月1《浙南大众》由第三期改为候补期。
65438+10月365438+10月365438批准地委组织部由、林白、吴崇兰、、尹五位同志组成。这是该报成立以来第一次有编委会。
3月19日,日本日报发行18050份,为创刊以来最高发行量。
1956
6月65438+10月1日,本报版面由直排改为横排,头条“浙南流行”改为“浙南流行报”,为毛泽东手迹集锦。
165438+本报摄影报道10月7日首次刊登。
1957
5438年6月+10月制版车间的成立,标志着该报具备了制作新闻图片的能力,结束了多年来只使用插图、木刻等艺术品的历史。
3月1日,浙南通俗报由隔日刊改为周六刊,签约浙南通俗报五字版,设置鲁迅字体。同一天,编辑部从县城门前搬到公园路。
1962
3月29日,在“学习先进、比较先进、赶超先进”的旗帜下,第一版刊登了《本报编辑部》一文:“激情颂先进”,并开设“学习先进、比较先进、赶超先进”专栏,截止2月11,共发行50期。
1963
今年上半年,报社开始在各县配备县报记者。
1964
1年7月,郭沫若题写“浙南大众”四个字。
8月,报社印刷厂将平面印刷机改为轮转印刷机。
1965
65438+10月31从今天起至次年3月15:《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为实现'四十条'而奋斗》,以《树立红旗》为题,一版刊登了《台下大队综合治理山水田,变低产为高产》等9个典型事例,并全部配发社论。
1966
65438年10月20日,《毛主席语录》在《天眼》日报上发表。
1967
65438+10月3日第3971期报纸头条“浙南大众”改为斜体。
65438年10月4日,由于黑帮“夺权”,浙南大众的刊物被迫停刊,新华电讯被改,大标题为“温州革命造反临时联合指挥部”。此后,一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迫害。
3月4日,新华电信* * *发行10期,改为新华社,发行“浙南通俗报毛泽东思想战斗大队主办”,共22期。
3月21日“浙南大众”新1号变更,刊头为黑体字。到6月1 * * * 65期后,新华电信被换了。
8月1日浙南大众66号报续。
8月29日,新华电信被换成没有序列号。
1968
4月5日,温州军控委派军控组到报社实施军管。
5月1日,红1号《浙南大众》出版。
6月22日,浙南民报革命委员会成立,军事代表季友明任主任。
1970
65438+10月18《浙南大众》由周六刊改为日刊,每周日出两版。
1972
10月4日,浙南大众65438、65438、5558号刊登停刊通知:“本刊遵照上级指示,将于1972年10月15日停刊。”
1979
65438年2月4日,温州地委决定,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负责筹备浙南大众的复仇刊物。
1980
3月15日,地委下发《关于转载浙南日报的通知》。
3月,本报招聘第一批编辑复刊,随后连续招聘多次,* * *录用了68名同志。
4月12日,温州地委任命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为总编辑兼党委书记,丁春林为副总编辑兼党委副书记,周以林、林白为副总编辑兼党委委员。
5月1日,《浙南日报》试刊,四版四版,注册字由舒潼题写。试刊两个月,* * *期18。
6月,《内参》报创刊,不定期出版。
7月1日,《浙南日报》正式复刊,当日出版16517份。
1981年
本报编辑部在2月版发表文章:《统一思想认识,振奋革命精神》,总结“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引发的讨论”。这个讨论从9月27日1980开始,到10月底1981结束。选择发表文章100余篇,* * 34期,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3月20日,报纸《编译走向未来》第一期出版。
1983
2月17日,本报头条“鱼游到哪里去了”?》和《郑翔宇退房》的连续报道被评为全国好消息。这是我们的作品第一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5月1日,浙南日报编辑部与市农委联合推出浙南日报农村科技版试刊,两个月后正式出版,每周发行一期50000份,6月底1984截止。
1984
3月,本报购买了两套书报胶印轮转机,将凸版印刷改为胶印,并在全省率先采用这一先进设备。
4月9日,温州市委任命丁春林为本报总编辑兼党委书记,戴为党委副书记,朱家福为副总编辑,周以林、林白为调研员。7月1日,浙南日报更名为温州日报,注册由舒潼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