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方言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如何?
高淳历史悠久。6300多年前,在薛城地区,有着南京最早的原始村落,先民们在这里建立了以渔猎为生的母系氏族。1997年“薛城遗址”发掘时,专家意识到高淳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用原始语言交流。春秋时期,吴王祭祀七年(公元前541),吴国在高淳建固城,逐渐形成吴语。
高淳距离南京只有100公里,但历史上由于陆路交通不便,长期依靠水路与苏锡常、安徽玄朗光进行文化、婚礼交流,与南京的纵向交流较少,而本地人很少外出,长期封闭。传统农业仍是其主要生存手段。
高淳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移民事件:
北宋政和五年(1115),惠宗命蔡京在建康五县募集民夫开垦固城湖,面积五万余亩,取名“永丰圩”。宣和三年(1121),宋江被征后,又迁一部分梁山将士定居永丰圩。
清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率湘军攻下天京(今南京)后,为避嫌,在朝廷上奏称“大臣、军队太多,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省开支”。这些湘军大多未能回到原籍,定居在高淳、溧水两县,如高淳草堂的侯、罗、曾、全等。
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组织常州、无锡的178青年参加高淳土改。后来,他们大多在当地结婚生子,成为高淳第一批干部。
60年代,高淳接纳了大量南京知青,70年代末大部分知青回到了城市,但仍有一部分知青留在当地,扎根农村。
千百年来,大量客家人的迁徙并没有影响高淳方言,而是改变了自己的口音,与高淳方言“同化”。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红薯,学名甘薯,是一种廉价健康的食品。传说红薯起源于高淳,在高淳方言中是“山遇”的谐音。明朝万历年间,高淳洪水淹田,五谷不收,灾民饥寒交迫。有一天,九龙山脚下的一个樵夫无意中看到一只野猪在土里翻土,就捡起来尝了尝。它香甜可口,村民们打算以此充饥,熬过饥荒,于是命名为“山遇”,从此开始种植,流传全国。
早些年,商业交易是在谈判桌上进行的。如果一方找借口离开餐桌,和家人悄悄谈,那就是对顾客的不尊重,生意往往就泡汤了。高淳人和外国人谈生意,不用担心内容泄露。老板和超峰(助理)用高淳方言商量,别人听不懂,生意很快就成交了。
1984年期间,中国云南边境发生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越南了解中国“大后方”的军事部署,能够破译我军使用的广东、闽南语、客家话的联络密码。我们的“猫耳洞”(工事)被炸,道路被毁,首战失利。一天,一位师长视察前沿阵地,对两个高淳村民的对话感到不解,于是命令他们用高淳方言传达指令,使越军无法破解这一独特的军事“密码”1985年2月,取得了松茂岭、肖剑战役的胜利,最终收复了老山前线失地。高淳勇士马、蒋方顺、谢、孔新华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胜利之歌。高淳的话也为自卫反击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淳方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中国最古老的戏曲艺术昆曲被列入名录后的又一重要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顾问沈澈考察高淳,认为高淳的方言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全面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使这一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我的家乡现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