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史诗主要流传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

对中国学者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史诗是古典形式的英雄史诗。因为史诗只能在人类历史的童年时期产生,一些阶级社会后来产生的歌颂英雄的叙事长诗被排除在史诗之外。我国史诗学者对史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最大的收获只是一些笼统的结论——史诗起源于人类的童年或英雄时代。史诗可分为两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创世史诗,有人称之为“原始”史诗或神话史诗。流传于中国纳西族、瑶族、白族的《创世纪》、《梅葛》、《阿西人之歌》、《苗族古歌》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史诗。这些作品的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描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出现,牲畜和各种农作物的来源,早期社会人们的生活。英雄史诗是以民族英雄斗争故事为主旋律的史诗。它起源于恩格斯所说的“军事民主”和“英雄时代”。这时,氏族和部落的力量已经壮大到足以与天敌和外敌形成对抗。中国少数民族的三部史诗都被纳入英雄史诗的范畴。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史诗传统。而中国缺乏用文字记录的早期文字文本,史诗基本都是在中国偏远少数民族的民间口头流传。因此,口头生活形式是中国史诗的一大特色。其次,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史诗呈现出多元、多层次的文化史。早期史诗与创世神话和原始信仰密切相关,关于氏族复仇、部落战争和民族迁徙的史诗与世俗英雄崇拜相联系,表现出英雄主义诗歌的特征。进入现代社会后,一些民族仍有新的史诗。第三,中国各民族有各种类型的史诗。北方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族擅长长篇英雄史诗,南方的傣族、彝族、苗族、壮族多为中小型古歌。学者们正在研究它的起源,各种传播形式,文本类型,它们的艺术特点,文化根源,以及它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中国的大部分史诗都是50年代以后发现的。史诗的收集、记录、翻译、整理和出版至今仍有近30年。中国的史诗研究起步较晚,更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是在1949之后才承认史诗是一种民间文学样式。这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观念影响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将史诗作为一种民俗学文体进行研究,其中人类学学派影响最大。进入90年代中期后,学者们开始确立史诗的“活态形式”,认为中国的民族史诗属于口头传统。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史诗,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其中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成为“中国三大传统史诗”,都是流传至今的“活史诗”。此外,中国西南地区还有无数的史诗传统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