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现代化学史上的化学家吗?他们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唐敖庆

唐敖庆(1915 11.18-2008 07.15),男,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人?1940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1949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他是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先驱。在配位场论、分子轨道图论、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理论化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任,创立了中国的科学基金制度。

第二,卢嘉熙

1915 10出生于福建厦门,祖籍台湾省台南市。陆嘉熙在1926上了一年公立小学,1927后在厦门育才社和大同中学读了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学院,13岁。

1930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34毕业,同时完成数学系的主要课程。毕业后留校在化学系做了三年助教,兼任中学数学和英语老师。1937年公费考入伦敦大学学院,两年后获得伦敦大学学院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39年秋,赴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结构化学。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许多成为结构化学的经典文献;1945 1月~1945 11月在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研究员。1946至1960,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1五月~中国科学院院长。1984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1985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早年设计的维森鲍尔单晶的X射线衍射摄影中Lp因子的倒易图被记录在《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中,称为“卢氏图”。?

在非线性光学晶体新材料的探索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结构的新概念。组织了一个多学科团队,我们发现了一种优秀的新型无机芳香族紫外倍频晶体——低温相硼酸钡(BBO),它含有四个过渡金属原子。首先,我们在国际上提出了两个网袋福州模型,然后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重氮分子配合物。

第三,侯

1916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18-1921,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烧碱工艺——侯氏烧碱工艺。

第四,兴齐一

1911 165438+10月24日出生于天津。1933-1936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7慕尼黑大学维兰德实验室博士后研究。

1937-1941年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44-1946任教于新四军华中军医大学。1946至今,北京大学化学研究所教授,有机化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

他是我国肽化学研究方向的开创者,是我国研究肽接枝和标记氨基酸方法的第一人。他提出了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Dakin-West反应,在氨基酸末端生成有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识别氨基酸羧基末端的好方法。

从65438到0959,在国家科委的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组成了统一的研究团队。邢是该课题组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活性蛋白——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在中国诞生了。此外,他撰写的《基础有机化学》是一本全面反映现代有机化学的教材,对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些著作哺育了几代化学家的成长。

动词 (verb的缩写)徐光宪

1920出生于浙江绍兴。1944交大化学系毕业。65438-0946在交大化学系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

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徐光宪的成就在于稀土梯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