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风怕草怕兵有什么典故?

“草木皆兵”和“战战兢兢”的历史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和《晋书·苻坚录》。

《晋书·谢玄传》:“大家闻讯,以为到了。”《简书》:“简、傅进城,望。他们看到部队整齐,士兵精锐;北望八公山,草木似人。”

听到风如鹤叫,大家都以为敌人来了。因此,谢石和其他军队和水路继续前进。秦王苻坚、阳平公仆苻融,上寿阳城看。他们发现金兵布置得很好,看到了八公山上的植被。他们都以为自己是金兵。傅容回过头来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它弱呢?”失望和沮丧,我开始有一种恐惧的表情。

扩展数据: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公元357年,苻坚被称为大秦天王,灭前燕,灭前梁,灭全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东晋占据了汉水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就形成了。

383年5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定攻占东晋。8月,苻坚率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起义军”3万余人;来回千里,击鼓相向,直抵东晋。苻坚傲慢地说:“一甩鞭子,就能断流。”为什么担心东晋?

东晋孝武帝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思想,忠心反对。他派出将领谢石、谢玄等。以八万大军沿淮河西进击退秦军,将军胡斌也被派去率领水军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10日和18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途中,胡斌的水军得知寿阳失陷,退守石霞(寿县西北25里)。为了阻止金军主力西进,秦军派五万大军到罗箭(今安徽省怀远县南洛水),在洛口设栅,阻断淮河交通。胡斌被困在石霞,食物耗尽,处境非常困难。他写信向谢石请求增援。

没想到胡斌信被秦军俘虏,苻坚认为金军兵力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住时机进攻,于是把主力留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带着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是派尚书朱序去晋军投降。

刘牢之分兵到秦军后,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亲自领兵过罗箭,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无法抗拒。主将成亮战死,五万蚩尤兵败,冲向淮河,淹死一万五千多人。罗箭的胜利鼓舞了金军的士气。金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进到淝水东岸,与池隔河对峙。

苻坚登上寿阳城头,看到东晋军队布置得很好,暗暗吃惊。看到肥水以东的八公山上草木摇摇,以为都是埋伏的金兵,不禁连连叹息:“这也是强敌弱流。”

苻坚箭在弦上,准备斩融。晋军乘势强攻,和他的人互相踩死。死者被溺死淹没,肥水不流。其他部队丢下盔甲,日夜奔逃。他们闻讯以为是东晋追兵,露宿草丛,饥寒交迫,百分之七十八的人都死了。到洛阳,只剩下65438+万人。

百度百科——被风吓到了,被一草一木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