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谈论历史

宋江和梁山伯的英雄形象,伴随着小说《水浒传》和同名电视剧,已经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而《麻辣水浒传》的出现,更是让他们成为了一个话题。历史上的宋江和水浒起义是否如《水浒传》所描述的那样?

宋江和梁山伯

在宋代,梁山泊周围的农民和渔民进行了无数次反对政府压迫和剥削的武装斗争,宋江起义只是其中之一。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宣和时期,激起农民起义的导火索是北宋设立的“西城阔田”。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宋徽宗在郑和元年(1111)建立了这个机构,专门从事寻访工作。梁山湖本来是一个很小的湖,因为黄河决口,很多原来的小湖加入其中。到北宋末年,形成了一个800里水域的大湖,许多破产的农民和一些逃亡者以此为生。但“西城阔田所”却把整个水浒作为“公家”,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者,按船的大小课以重税,违者以贼论处。农渔民交不起重税,只好铤而走险,依托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集结武装,抗租抗税,停止杀戮官兵。因此,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本来是以梁山泊为根据地的,它“建在这里”(《蒲宗孟传》、《宋史》),“山脚下有三十六座石台”(《宋史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宋江等人在这里坚持斗争了四五年。直到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才正式宣布起义。然后离开梁山泊,转战清、齐、濮三国。政府开始注意到这支叛军的存在,下令“(北京)东西两路判捕。

宋江起义的规模有多大?相关史书,如《侯猛传》、《宋史》、《宣和遗事》等,只有36人。根据郎英的七次修改文稿,这36人分别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石瑾、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刘唐、张青、燕青、孙犁、张顺、张衡、胡延绰、李俊、华容、秦明、李悝、雷横、孙犁。密友余嘉锡对此做过详细的考证。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区区36人就“齐威之乱”,数万官兵根本无法抵抗,这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的。有人据此认为,这36人可能就是起义军首领的总数,也就是说,可能有36位和宋江一起起义的英雄。后来每个英雄都指挥一支军队,但为了方便,还是用36个名字来称呼。这个解释也是合理的。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多少人?因为历史上没有记载,确切人数无法统计,队伍大致有几千人。

据史书记载,宋江起义共有三十六位英雄。《水浒传》里为什么变成一百零八?郎英在《七修稿》中明确指出:“欲成中书,以三十六为最高日,加七十二人之名。”这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理论。罗贯中在写小说的时候,觉得宋江起义有“替天行道”的说法。当时那些“不雅礼物与其他盗贼不同”,梁山好汉只有36个,写成108。小说是小说,绝不应该被当作历史。

宋江的结局

宣和元年宋江正式起义后不久,离开梁山伯,转战鲁冀豫。“和硕、东京有数万官兵,无人敢阻。”宣和三年(1121)二月,宋江率领起义军乘船到海州(今连云港),海州知府张叔夜派数千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以轻兵向他们挑战,引诱起义军弃船上岸。起义军登陆后,被伏击包围,张叔夜派兵焚烧起义军船只。叛军陷入重围,退路被断,损失惨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带领他的百姓向宋军官兵投降,并接受了朝廷的上诉,成为了宋军的一员。

宋江接受招安后做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争论很大,主要集中在宋江是否去征方腊。

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农民起义,规模大得多,影响也大得多。关于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如李涛的《长史·资治通鉴》、杨忠良的《长史·资治通鉴》、三朝《北盟》的编撰、《十朝帝宋大纲》等都明确记载了宋江投降后带着官兵去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在1939年,出土了宋代古武医、河东二将军的墓志铭,这是历史学家所知道的。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宋江没有去征方腊,只是在方腊胜利后才抓到宋江。作为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就史记而言,当时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历史学家,基本上都是当时的人写当代史。宋江投降和方腊征讨都是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所以记载不会错,但墓志铭中的记载可能会失真。所以我们认为宋江确实投降了,充当了宋朝的马前卒,参与镇压了方腊的农民起义。

宋江与水浒传

一百多年来,宋三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农民起义,这在以前的朝代是从来没有过的。而宋代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规模,活动范围局限于一隅,参与人数有限。持续时间很短,从老人的几年到老人的几个月不等。再加上宋朝统治者奉行“先定居”的政策,所以宋朝的农民起义没能成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在宋朝的数百次农民起义中,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从规模和影响上来说,基本上是小的一次。那么,为什么它的影响力这么大呢?首先,南宋的《宣和年谱》对这次起义进行了浪漫化的叙述和故事化的讲述,让人看了之后觉得生动逼真。其次,明代罗贯中、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以梁山伯英雄为原型,使得梁山伯、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几乎家喻户晓。小说虽然和历史有些联系,但不是一回事。这是读者读水浒传要注意的,历史小说永远不要等同于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