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古大陆有什么未解之谜?
这是197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激光地质力学卫星”携带的文字资料,给出了840万年后地球状况的“答案”。无独有偶,人类在调查远古往事时,意外“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利莫里亚大陆。
关于利莫里亚的大胆假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早在19世纪下半叶,地质学家就开始探索南部非洲和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陆桥”——利莫里亚大陆。特殊哺乳动物生活的马达加斯加岛、达布拉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群岛、莱克德夫群岛等。巨龟生活的地方,从南部非洲延伸到印度半岛的南端。基于此,地质学家推测这些岛屿是古大陆的残余?
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基奥尔·纽迈亚(Melchior NewMaia)在1887年出版的《古大陆》一书中,描述了侏罗纪(中爬行动物时代)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一角延伸至“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可见印度和马达加斯加曾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Edward Deuce)认为,在古生代(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南半球有广阔的“冈瓦纳大陆”,而北半球则有“北亚特兰蒂斯大陆”和“安吉拉大陆”。他的论点发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书中。
德国生物学家莱斯特·海因里希·赫克尔(Lester Heinrich Heckel)发现,龙猫和猿的混血儿Reml原本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离海洋的非洲、印度和马来半岛也能看到它。在此基础上,他得出结论,马达加斯加和印度之间的“地桥”直到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仍然存在,他还认为这块沉没的大陆很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英国动物学家菲利普·斯卡雷特(Philip Skaaret)在赫克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将正在消失的“地桥”命名为“雷姆利亚”(Remria)。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维格纳(1880—1930)在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是由不同质地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的,所以在很长一段地质时间内,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流,不断地分离和结合,从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维格纳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命名为盘古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到来时分裂。如果维格纳的论点成立,就不难理解,在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同样的生物,不可能存在“地桥”——利莫里亚大陆。
但是,文学和童话中对失落大陆的描述是令人信服的。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Theodorus)记录了一个名叫伊恩·布拉斯(Ian Buraas)的商人漂流到南大洋一块土地上的奇特而曲折的经历。
这位商人经过阿拉伯,来到了“香料之国”。不料途中被海盗抓住,带到埃塞俄比亚。他和另一名囚犯秘密准备了6个月的干粮,乘独木舟逃离虎口,向南进发,在海上漂流了4个月,被海风吹到了一个小岛上。
这个岛周长约900公里,气候终年如秋。居民外形奇特,但并不难看。他们诚实,知识渊博,精通占星术,使用独特的拼音字母,在柱子上写字,寿命为65,438+0,50岁。没有贫富之分,男女平等。岛上生长着一种芦苇草,果实可以食用,还有温泉和冷泉,给人类健康长寿。岛周围的海里有7个小岛,有居民居住。
这位商人在岛上生活了七年,最后在印度和波斯(今伊朗)回到希腊。
这个故事自然会让人想起柏拉图的“天堂”——亚特兰蒂斯。同时也让人想起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漂流记的奇特经历。食用芦苇可能是指大米。
狄奥多鲁斯还记录了东方乌托邦——潘海亚。这是一个与阿拉伯进行香料和药物交易的国家。有七个城市,巴拉那是最大的。市内有一座宏伟的坦普罗市长,风景秀丽,树木、草原、园林、水流和谐,可爱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大象、狮子、豹子等动物一应俱全。居民热爱武术,一般使用双轮马拉战车。居民分为三个阶层,即牧师和工匠、农民、士兵和牧民。牧师有权有势,过着奢华的生活。岛民每年选举三人共同治理国家,实行“三头政治”。居民拥有的个人财产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一般穿毛料衣服,男女都戴金饰。贵金属和矿产丰富,但不允许带出境。
阿拉伯地理学家认为该岛的周长将近5000公里。据4000年前埃及王国的纸莎草文献记载,漂流到岛上的水手们开始在一个天堂般的小岛上生活后,岛上的统治者大蛇出来劝告:“这个岛很快就会沉没。”
自古以来,希腊人一直将传说中的大陆居民称为“Priselirits”。据说这片大陆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口繁盛,后来因为触犯神灵而沉入海底。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如斯特拉波和普里利乌斯,都写过关于东大洋的大岛“塔普罗帕莱”。
古泰米尔历史学家在调查了他们祖先的出生地后,坚信在遥远的古代,他们的祖先生活在赤道附近一个名叫纳瓦拉姆的大岛的南部,大陆首府“南马德拉”后来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尔语是泰米尔人使用的语言,在印度次大陆南端的马德拉斯和斯里兰卡仍在使用。这种语言是古代南亚达罗毗荼语系中最发达的书面语言。这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表明,印度洋上曾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利莫里亚大陆”。
语言学博士、前苏联地理学成员亚历山大·康德拉特(Alexander Condrat)在《三大洲的秘密》一书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南亚德拉威语系与利莫里亚的关系。通过输入印度文明的代表遗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身符中的象形文字,与其他地区的语言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吸收了苏美尔语,与德拉维达语最为接近。因此,他认为印度文明和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文明,这个更古老的文明已经随着利莫里亚的消失而消失。
虽然利莫里亚这个名字出现在19世纪,但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65438年至0968年,美国斯库里的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脊进行了科学考察,发现海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海脊,其中两条至今仍在增加。为什么一个活跃的海脊和一个不活跃的海脊可以在海洋的底部?仍然无法解开这个谜。
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和西澳大利亚的布罗肯里奇与周围的大陆分离开来。这仍然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谜。
科学考察结果表明,在印度洋海底地形最复杂的西北马斯卡林海域进行钻探地质调查发现,该海域海底下沉1000米,发生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年代。
根据板块结构理论,喜马拉雅山和印度洋是因同一个原因形成的。当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约5000公里时,它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在这个划时代的变化中,利莫里亚的起伏又如何呢?据调查,这种变化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万年前。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印度洋海底地壳活动频繁,有的在持续下沉,有的在增长。这些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可以作为利莫里亚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吗?一切还有待科学家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