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会出现动荡?
因为这一群体的动态发展和静态结构不仅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关,更重要的是,当这一群体的规模扩大而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组织引导时,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不可低估。
C市以下岗失业为主题的贫民阶层:按照古马的观念,失业是人类创造的荒谬。“失业者和就业者都无法以人道的方式享受人类进步的成果。”[9]的确,以下岗工人为主体的新的贫困阶层的出现,是国企改革以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相对而言,这部分人比农民更没有生存保障,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心理落差和实际落差更大。
如何从制度安排、政策制定、福利保障等方面改善这些群体的生活状况,是解决不平等的重中之重。
5、失落的“心”:
与上述现象相关,更深层次的变化是道德的堕落。无论是守旧的还是消极的,当我们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越来越被丢弃的时候,那些从西方传入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个体维权意识”都无法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
作者以农村教育为例,展示了“民心”流失的现状:很明显,中国现在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城市的辐射作用不可低估。离城市近的人收入一般比离城市远的人高。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与教育质量正相关。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靠近城市,教育质量越高;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普遍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这是我们广大农民公认的。
农民外出打工是为了经济利益。当他们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时,他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他们看到了教育水平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他们对现代科技印象深刻,西方的现代文明让他们意识到教育的严肃性。
他们在城市里的处境很尴尬,生活很尴尬。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白领”中产阶级,有钱的老板,腐败的政府干部,他们是不平衡的(可以定义为一种“不平衡”),于是他们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农民进城打工的意义和影响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城乡畸形人的展望》里他们很清楚“经济基础在一切社会存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于是他们通过金钱直接或间接打通所有关节,然后让孩子离开那个穷地方去教学质量相对好的地方读书。 如果他们有更多的钱,他们可以去城市学习和接受更先进的文化。
我在四川调研的时候,一个农村中学的校长告诉我,这两年他们学校有将近50个学生离开学校去更好的学校读书,而他们学校只有500个学生,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10%的学生流失!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农村教育发展的严重性!学生是学校的根本!校长还说:如果事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市教育局会把附近的三所乡镇中学合并!这是教育畸形发展的尴尬还是教育的未来?
如此一来,在我们现在的农村学校,学生相信“书中只有金屋藏娇,书中只有颜如玉”也就不足为奇了。拜金主义泛滥,乡村教育举步维艰!这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我们的社会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转型社会在冲击中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