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为什么皇帝经常带头逃到洛阳找吃的?

隋唐时期有几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长安饥荒很多,不仅老百姓找不到粮食,就连皇帝也找不到粮食。经常是皇帝带着三宫六院的官员逃亡,洛阳是逃亡的主要地点。

例如,黄凯四年和十四年,隋文帝文帝两次带着文武官员去洛阳。因此,隋书也把他记载为“天子”。

后来在唐朝,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也多次去洛阳寻找食物。比如在唐高宗,长安的饥荒很严重,人吃人,连皇帝的侍卫都饿死了。

唐中宗,关中又闹饥荒了。大臣也劝唐中宗赶快去洛阳寻找粮食。这时,唐中宗硬邦邦地说了一句:“追粮有什么恶!”他这么一说,大臣们也不能再说什么了,也不能说什么没吃的了,只好让民夫把粮食搬到长安,但这些民夫也相继饿死,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唐德宗、长安再次闹饥荒。人民没有食物,军队也没有食物。老百姓没饭吃可以去沙漠,军队没饭吃会闹事。于是连保卫皇帝的禁军都赶到皇宫,在皇帝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幸好这时候米到了。唐德宗喜极而泣:“米到了陕西,我父子都走了!”

长安经常闹饥荒,有实际例子为证。那是白居易去长安见著名诗人顾况的时候。那时候白居易还不出名。顾匡看着白居易的名字,笑着说:“长安贵,难住!“后来,我读了白居易的诗《漫无边际的草,随四季来来去去》。“罢了,就说吧,能写出这样的诗,长安还是可以待下去的。这个典故固然说明白居易的诗很好很感人,但也说明当时长安的粮食确实紧张。

为什么长安的菜这么紧俏?为什么饥荒频发?主要是长安的漕运不太方便,江南、四川等富庶之地的粮食不容易送到长安。长安只靠关中平原。关中这个地方容易干旱。古人依靠天气获取食物。没有下雨,水利设施也不好。饥荒几乎是必然的。

事实上,在汉文帝建都长安后,杨迪随后又迁都洛阳。根本原因是长安的生活条件太差了。众所周知,杨迪皇帝是一个知道如何享受生活的人。当然,他不想住在长安。后来宋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城干脆建在开封。开封的经济条件比洛阳好,水运比洛阳方便,所以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就像现在的纽约一样。而且从那以后,长安再也没有被任何朝代当做首都。

既然如此,为什么当时的唐朝会定都长安呢?

它的首都在长安。至少有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长安的地形非常险要,四周都是山川,一般不容易在这里被攻击。皇帝住在这里更安全,更有保障。第二,长安有王者之气。自汉代以来,普通朝代都选择长安作为都城,而且是首选。那么只有首都被灭了,才会选择迁都洛阳。也就是说,基本上不存在一开始就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情况。第三,唐朝吸取了隋朝的教训,因为杨迪把首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这个国家很快就被摧毁了。当然,杨迪的亡国似乎与他的迁都没有太大关系,但唐朝的皇帝肯定有这种考虑和迷信。

但是到了唐末,因为长安被乱军彻底破坏,粮食总是不够吃,就再也没有哪个朝代把都城定在长安了。但如果不在长安,就不会有长安这么好的地形条件,国运也不会长久。直到后来元明开始定都北京,中国才找到了真正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