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多残酷?

英国有四种圈地行为,其中对牧场的圈地规模最大,史学界称之为圈地运动。

1.谁是房东?

1,英国是封建制(不同于中国的封建制)。中世纪时,国王把领土分封给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大臣,他们就成了封建领主。领主再将领地划分为下属成员,形成小领主(庄园主)。贵族占有土地最多,圈地主要是把自己的土地圈起来。

(注:欧洲领主和属地居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当居民纳税或交房租时,领主负责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领地之争导致争斗,贵族带徒弟打仗。国家有难,就要收兵。带着马匹和武器去打仗的是贵族和门徒。20世纪也是如此。电影《音乐之声》《断蓝桥》里,参军打仗的都是贵族。如果他们想招募更多的士兵,那就轮到平民了。贵族参军保家卫国,连王孙都逃不掉)

2.农民有祖传的“田地”(中世纪实行“广田制”,内容之一是公平分配土地。你得有沃野,建薄田;得到一个近场,建立一个远场;弄一块旱地,造一块涝地。因为分配的字段被划分为条带,所以也称为条带字段。“分田”在领主的领地之内,不因领主分封而改变,领主不得占有。因为田地零碎,不方便耕种。通过几百年的土地置换和买卖,一些农民拥有更多的田地,成为庄园主。一些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种。他们要么去主人家里干活,要么租大地主的地去种田。

3.自由职业者和手工业者拥有祖传的田地(条),他们把它们租出去。

以上都是有地权的地主,区别在于土地的多少。在圈地运动中,他们既有圈地,也有圈地。

4.原则上,农民和庄园主开垦的荒地是领主的领地。因为耕种者投入了劳动力和财力,耕种者自己享受开垦的果实。时间久了,逐渐包含了私有土地的性质,但是没有地契。这部分土地产权不清,容易发生冲突。

5.有能力的农民租下大片土地,成为二房东。

6.佃农租赁地主的土地——他们要么是拥有少量田地的农民,要么是农奴租赁土地进行耕种(中世纪欧洲的农奴不是中国概念中的农奴,但他们与主人有契约关系,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

第五种和第六种情况,农民虽然没有财产权,但有权出租自己的耕地,可以世代租赁。圈地必须废除租赁关系,这也容易引起矛盾。

第二,为什么要圈地?

中世纪末期,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对羊毛制品的需求激增。养羊是产业链的上游,高峰期剪羊毛的收入是其他农产品的两倍。在利益的驱动下,圈地愈演愈烈,形成了大规模的运动——时间跨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

圈地也发生在其他欧洲国家,比如法国南部,那里种植葡萄是为了酿酒。

3.圈地和被圈地是谁?

被困的人是谁?

1.拥有土地权利的贵族、农民、工匠和自由职业者基本上是“租界圈”——他们把自己的土地租给牧场主,很少出售。因为市场是上涨的,圈地是卖方市场,拥有土地的人往往能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租赁价格。

2.拥有土地租赁权的农民和小地主。

他们将失去出租土地的权利。通常情况下,房东会劝说他们不要在租约(多为一年租约)到期前继续租用土地,一些无良房东会劝说他们不要在租赁合同到期时终止租赁合同。如果房东收回租赁权,承租人想继续租赁,可以和牧场主一样的价格保留租赁权。

因为绝大多数租地种田的农民都是弱势方,他们很可能在圈地中失去世代耕种的租地。其出路:少部分人是牧场主的牧民;大多数人进入工厂当工人;成为难民的人还是很少的。

在整个圈地运动中,最主要的输家是这些世代租赁土地的农民。

谁是圈地人?

1,世袭贵族,新贵族——英国宗教改革,国王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权,分给了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他们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把自己的土地圈起来:要么组织农奴把土地开垦为草原,要么同意中断土地作为草原的租赁。草原要么自己管理,要么租给其他牧场主。圈地过程中,一开始可能有第三方介入,也有后期介入。

2.新资产阶级:有放弃传统庄园经济模式的新旧贵族,有各行各业的资本家,尤其是羊毛业的资本家,也有已经形成规模的牧场主。

3.从羊毛价格上涨中获益匪浅的个体牧民能够增加租赁的土地用于放牧和养羊,其中一些牧民成为了牧场主。

4.经营良好且灵活的农民,他们有钱也有勇气增加租赁的土地,放弃种植农作物,转而养羊。他们也可能成为牧场主。

说到这,基本可以判断,圈地和圈地基本势均力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弱党,弱党就是佃农和农奴。佃农将失去他们世袭的土地租赁权;农奴与主人分离,是因为主人不再种庄稼,只需要少量牧民。

4.圈地是否违法,有没有冲突?

1,占用公共荒地。

圈地从公共荒地开始,公共荒地自始至终都是圈地的主项。

由于牧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所以有大量的公共荒地圈地。理论上来说,荒原是属于领主的。即使领主圈了荒地,受害方也必须得到补偿——理由是荒地可以用来养羊,现在你还要圈养,压榨别人的放牧地。如果对已经开垦种植的荒地进行围垦,围垦者必须与耕种者协商,或者更换一块土地或者进行补偿。协商是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合法途径,公共荒地大部分是牧场,已经和平解决。

但也有极少数人使用武力强迫他人通过协议,或者补偿不到位,容易引发冲突。解决矛盾的途径:一是上诉法院;二是直接使用暴力。

一些领主禁止将荒地圈为个人牧场,仍然采用古老的开放田地制度——即公共荒地和收获的农田开放给领地内的任何人放牧。

2.圈住业主的土地

这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价高者得,谁出的价高谁就获得养羊放牧的土地租赁权。这种情况很少引起冲突。

3.圈出租赁的土地

佃农和农奴曾经享有这块土地近乎世袭的租赁权。如果房东或第三方要圈,大多是通过协商说服租客不要续租,适当给予一些补偿。佃农的态度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有的看到打工的收益比种地高,主动放弃;有的经不起劝说,勉强同意放弃;有的被圈地逼得放弃;有些人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放弃租赁权。

后一种情况最有可能导致暴力冲突。如果圈地业主协商不成,他们将单方面终止“既定”的续约权。如果农民继续耕种,就会被暴力赶走。当然,也有农民不再享有续约权,暴力报复圈地。

5.羊吃人的情况有多严重?

1.政府打什么角度?

无论哪种圈地,政府都没有参与。圈地不能用皇权和官权来圈地,政府也不会是圈地的后盾。因为国家不支持,圈地业主不可能打着“英国的发展”的旗号。圈地是个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

然而,政府什么也没有做。议会一度废除国王颁布的反圈地法,引发圈地热潮,但国王基本上采取了反圈地政策,颁布法律限制、遏制并最终禁止圈地。

2.贵族扮演什么角色?

由于政治需要的宣传教育,国人对贵族缺乏客观评价,认为其代表落后、保守、残酷甚至反动。英国贵族是早期民主的推动者——与本文关系不大,我就不赘述了。我们看英国的史料和文学作品,普遍对贵族有好感。这是因为贵族有道德优势,慷慨善良(指群体而非个人)。所以尽管有贵族参与圈地,但大部分贵族都能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解决圈地引发的纠纷。

3.英国法律对圈地有哪些限制?

英国在中世纪逐渐建立了普通法和衡平法体系。1215英国贵族和国王签署的《大宪章》成为英国进步民主和法治的基石。国王和贵族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英国的司法独立由来已久,很少出现权力代替法律、权力干预司法的情况。圈了又圈,租了又租,都是按照合同进行的。即使房东单方面不续租,也不违法。对于因圈地引发的暴力,无论施暴者是被圈地者还是被圈地方,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4.野蛮圈地常见吗?

三百年前,一群米波尔庄园的农民来到首都伦敦“请愿”,向国王递交了一封诉状:

“这个强大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和暴力占领了你们苦难的臣民——我们的牧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基本上是租借的土地,产权属于米波尔)。他把这些牧场和其他土地围了起来,据为己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强行没收了我们的房子、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子被起诉破坏,有些甚至被他放火烧,我们被强行驱逐。如果谁不愿意,波米尔就会带领暴徒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和棍棒,不顾妻子和孩子的哭喊,冲进并猛烈地打破了他家的门。为了占领我们的土地,约翰·波米尔不惜把我们关进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我们几乎救不了命了。”

这是中国的书报反复引用的史料,结果却只字不提。没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

5.如何应对农民起义和流民犯罪?

由于圈地运动,1536和1537年林肯郡和约克郡爆发了农民起义。1549年再次爆发凯德起义。

为什么会有骚乱?农民不愿意离开耕地,暴力反抗中止合同续签。一旦形成规模,可以称之为农民起义。起义是一个带光环的词,因为篇幅原因,这里不讨论了。

无情的镇压不是办法。政府采取压制圈地的政策。先介绍了反圈地法,再介绍了被圈地的草场要复耕,耕者一年内续租的法律。这部法律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原因有四:毛纺织利益集团的发言人在议会反对这部法律;圈地的受益者被动执行;已经在城市定居的前租户不愿意续租种田;以前在当地工作的租客发现收入比种地高,不愿意放弃工作和种地。总的来说,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圈地。之后一直重复,直到政府颁布法律禁止圈地。

与英国的土地资源相比,英国的人口很少。再加上海外扩张,殖民地需要大量移民以及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中心的现实,理论上来说,失地农民根本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各行各业都急需人力。想在伦敦定居,在贫民窟安个窝,找个工作,全家都是伦敦某个教区的(没有户籍限制)。

那么,失地农民中有哪些人成了难民?

主要是懒农。他们曾经对主有很强的依恋,我过得没有别人好。上帝不会看着我的家人饿死吧?我家正在遭受灾难,主有义务帮助;我没有老婆,老爷还得给我找个丑姑娘凑合。这种人以前在庄园里很懒,适应不了厂里的严格纪律和高强度劳动。他们宁愿四处游荡。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暂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徘徊中寻找机会或者观望。

(获得自由身份的绝大多数农奴不愿意脱离依附关系,这是一个悖论。在俄国,强烈反对废除农奴制的人民刚刚解放或即将解放。

难民乞讨、偷盗、抢劫民宅甚至杀人,数量多了还会引发小规模骚乱。

政府颁布了《流浪人员处罚法》,规定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月)找不到工作的流浪人员,一旦被举报或被逮捕,将受到处罚。惩罚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于是政府颁布了《扶贫法》(1601),规定所有教区都要征收扶贫税,在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并有工作的失业者可以领取救济。

虽然政府采取了限制占地的政策和济民的法律,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杜绝了农民(包括难民)起义。

6.羊吃人有多厉害?

根据以上事实,圈地运动并没有某些国家宣传的那么恐怖。

谁说羊吃人了?英国作家托马斯·摩尔在《乌托邦》中写道:“羊以前很温顺,不要多,现在却变得贪婪凶猛,甚至想吃人。他们想夷平我们的田地、房屋和城市。”

这本书的全称是《关于完美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有用而有趣的黄金宝典》。作者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脱离社会现状,大谈平等和平等生产。摩尔认为,自古以来,世界上就没有理想的社会。在他眼里,圈地运动没用,犯罪很可怕,羊要吃人。

圈地运动有多大,持续多久?

从15年的70年代到19年的70年代,以放牧地为核心内容的圈地行为持续了400年。英国约60%的农业用地被圈为绵羊牧场,其中70%被公共荒地圈为牧场,只有30%原本是耕地。平均每年约有0.15%的农田(包括荒地)被圈作牧场;每年约有0.045%的农业用地被圈为牧场。

我不知道,但是我很震惊。教科书中的“圈地热”、“圈地狂潮”,甚至“圈地运动”,都有夸大热度、规模、速度的嫌疑。当然,部分地区圈地多,热度高,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圈地基本是和平的,温和的,有序的,甚至是冷清的。

法律框架下的圈地哪里会乱,哪里会残酷?从自律的角度来说,相当一部分贵族是排斥圈地的。他们是保守势力的中坚,坚守着古老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贵族蠢蠢欲动,试图圈地(主要是圈地),遭到领地居民的反对。贵族们要么撤回圈地计划,要么继续观望。最后即使他们圈地,也是基于各方意愿。还有一些庄园,租户自愿弃租,在收入高于种地的工厂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圈地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