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先秦时期

中国的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表明,大约2万年前,居住在现在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经佩戴饰品了。那里出土了白色鹅卵石、黄绿色砾石、动物牙齿、海蚌壳、鱼骨和有凹槽的骨管。这些物品都有精致的小孔。洞里还有赤铁矿粉的痕迹。专家推断这是挂在身上的装饰品。

当时人们佩戴饰品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避邪。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我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基本完善于周朝,春秋战国之交纳入礼制。为了显示尊贵和尊严,皇室官员和大臣要有秩序地佩戴他们的王冠,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也采用不同的形式、颜色和图案。

从此,服装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了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每个人都能守本分,不敢逾越。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脱去上衣的紧身胸衣、长裙和长袍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人民穿上游牧民族的短衣短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强大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夫从此大受欢迎。伴随着胡夫,还有一个钩子。用来端皮带,因为比绑皮带的方式更方便,所以很快流行起来。

秦汉服饰

在秦始皇时代,建立了严格的衣冠、服饰制度。这一时期,连体式的宽袖深衣和长袍最为流行。在秦汉服饰的演变中,曲深衣被直檐榆所取代。也称“竿”,指的是衣服后面的下摆,其实就是衣服的前面,也就是大前。因为古代衣服的领子是和前面连在一起的,所以叫极杆。因为深外套前面往往是一段一段的连接,所以穿的时候必须绕到后面,这样就形成了“曲线”。曲曲的采用与内衣的演变有直接关系。

在深衣出现之前,人们的下体是被裙子包围的,所以裤子不会露出来;深衣将衣服连接成一个整体后,给下摆的处理带来了问题:如果两边开衩,罩衫必然会露出来;如果不开缝,会影响走路。为此,有一种互相掩盖的方法。

汉代的皇服以深服为主,基本样式是长袍。等级用材质的粗细和颜色的差异来表示,红色为上,绿松石为下。长袍的款式基本是横领,两个翻领重叠交叉;套筒部分大部分被做得更宽以形成圆柱体;袖口部分明显收缩,方便活动。

魏晋南北潮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又一次大转折。随着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胡夫成为社会上常见的服饰。普通人的服装受胡夫的影响最大。他们将胡服中的窄袖、紧身、圆领、开叉等因素吸收到原始服装中。在胡夫的基础上,汉族贵族的服装也有所改进,加长了长度,增加了袖口和裤子,并将左开衩改为右开衩。但穿着仍然是传统的汉族服装风格。这时候出现了新的服装样式,比如:上面穿齐膝袖,下面打褶的裤子;没有袖子,只有两条裙子,一条是胸前的,一条是后裆的;半袖衬衫,短袖衬衫。魏明帝曾戴着绣花帽子,穿着浅蓝色半袖衬衫去见臣下,被舆论斥为“为妖服务”。

隋棠服饰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战乱走向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装的发展在材料和款式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的主要特点是上层穿长袍,官员戴锄头,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田字和关白的官员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图案来表示官阶。

隋唐时期的女装充满时尚,往往从宫廷女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模仿,又往往受到西北民族的影响而独树一帜。隋唐时期最时髦的女装是短裙,即短袄长裙,裙腰用绸带系住,几乎到腋下。这位女士穿着大袖口的裙子,在她的肩膀上穿着裙子或翻领小袖子。到了唐代,除了十字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种翻领,甚至流行一种裸领,就是里面不穿内衣,胸露在外面。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的开放程度。

唐代的服饰图案十分精美,服饰样式流行,如半露胸的窄袖衫,或光膀子的半袖衫,胸前以上系胸裙或高腰至胸的长裙。裙腰右侧系了一根丝,丝的另一端从右肩绕过后背,垂在左臂上。

丝绸的穿着方式有几个变化。唐代女子发饰丰富多样,各有其专有名称。女鞋通常是花鞋,多由华丽的织物、彩色丝绸和皮革制成。

松源服饰

宋代的服装,其色彩和风格一直延续到唐代,只是在传统的融入下更好更自然。

宋代男装大体沿袭了唐朝的特点。普通人常常穿着高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时把衣服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相间的。当时的退休官员、士大夫穿的是一种叫“直缝”的双排扣长衫,袖子很大,袖口、领口、衬衫角都有黑边,头上戴一顶叫“东坡巾”的斗笠。宋代女性的着装是上穿窄袖短上衣,下穿长裙。通常,他们穿着双排扣长袖衬衫,很像今天的背心。领口和钮扣的前面都绣有美丽的花边。

元代以袍服为主。官员和学者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此外,在元朝的宴会活动中,天帝的官员都要穿统一的颜色,这被称为优质孙服。晒衣的款式是上衣和下衣相连,衣型比较紧窄。下衣部分短,腰部有无数褶皱,肩背之间穿有大珠子。官员和普通百姓每天隐居,一般穿窄袖长袍。地位低的仆人在长袍外面套一件短袖衬衫。女人也有这样的习惯。除了辽金时期常用的外,还有另一种样式的长袍,通常以丝绸和棉花制成,交叉领,窄袖,底部及膝,腰部以下宽形,细褶,如裙式。此外,彩色丝绸被拧成细线,横向织在腰部。它不仅用作礼服,还可以束腰,也就是俗称的“腰线”。

这种款式不分军衔都可以穿,非常适合骑行。

明代服装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民族的礼仪,先是禁止了胡夫、胡羽、胡姓,然后又颁布了一道诏书:衣冠不如唐人。长袍是主要服装,而官员使用“辅助服装”

那是一套制服,戴着黑色帽子,穿着圆领衬衫。

明代男装改变了辽金元时期紧身窄袖的基本风格,强调宽大。

普通男子日常生活中所穿的便服,一般都是在宋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中,直缝、道袍、拖、褶、直身、阳明服、程子服多用。

明代民间女子只准用紫绣,不准用金绣。长袍只能是紫色、粉色和浅红色,不能是红色、鸦绿色和黄色。明朝的衣服已经出现了纽扣的样式。明朝以前,女装衬衫的款式一直是宽松宽大的。到了明代,出现了紧身衬衫。衣身做得很窄,袖子做得很小,所以穿的时候紧紧的裹在身上。用紧窄的款式和轻薄的材质来展现女性迷人的身材,已经成为一些女性的爱好。晚明流行水田服。与其他服装的制作思路相反,用各种布片拼成的服装。因整件服装由大小不一的材料纵横交错,犹如水田,故名。明代女性更大胆的装束是露出内衣。当时内衣被称为“主腰”,功能相当于擦胸。明代的女鞋还绣有帽徽或珠饰。宫人穿着绣有小金花的云鞋和色彩鲜艳的礼服,动作像水波一样。

清朝与现代服装

清兵入关后,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中国最复杂的。

服装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又包容了汉族服装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沿袭明朝的特点补充役。清代男子的主要服饰是长袍、马褂和马甲。长袍最大的特点是袖口的形状像马蹄铁。因为满族人喜欢骑射,袖口上就演变出了马蹄形。

清代绅士、男士穿便服,除了长袍、长衫外,还有小袍,一般为双排扣、窄袖及膝。劳动农民通常穿短外套和衬衫,而不是长袍。袍后加马甲,也是清代男子常见的服饰。清代男子下半身常穿裤子,除了裤子,还有套裤。裤子也是护胫服装的一种(使小腿保暖的护套)。清代女衫以宽大为主,长臂、袖太宽,领、裙、袖端嵌窄花边。乾隆时期流行大袖宽衫,花边比以前宽。咸丰、同治年间,衣身略减,袖口也有所收敛,但衣长明显增加,至膝。

1840后进入近代,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许多沿海大都市,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商业繁荣,羽毛纱、呢子、洋丝、印花布等洋货充斥市场,改变了传统服饰。国外的面料因为便宜,很受欢迎,而传统的手工如滚边、镶嵌、刺绣等耗时耗力的工艺逐渐没落,西式缝纫开始流行。西装成了一些权贵的“便装”。值得一提的是,脱胎于清代满族女装的旗袍,是在吸收西方服装风格并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

直到20世纪40年代,旗袍才在中国流行起来。这期间的款式几经变化,如领高、袖长、开叉高度等,彻底改变了旗袍的外观,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驼背的旧面貌,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当时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着装,学生、工人、达官贵人的妻子都穿。旗袍甚至成为社交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流传到国外,被其他女性模仿。

一些少数民族服装

特色彝族

服饰和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服饰种类丰富,绚丽多彩,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服饰多达300多种。65,438+0,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彝族男子头发上戴毡,几千年来彝族服饰仍保留着民族特色。男人和女人都穿着塞尔瓦羊皮和毛毡。Jerva白天当衣服,晚上当被子,下雨的时候当雨披,四季都可以用。它的形状像一件斗篷,由羊毛编织而成,长度达到膝盖以下,下端饰有毛茸茸的耳朵,通常呈深黑色。

大多数彝族男子穿着黑色窄袖右开衫,配以蕾丝和褶裥宽腿裤。头顶有一绺长约三寸的头发,汉语叫“天菩萨”,彝语叫“子儿”。它被包裹在一个十多英尺长的绿色或蓝色或黑色的圆面包里,并在右前部扎成一个拇指粗细的长圆锥形——中文称为“英雄圆面包”。男女都戴耳环。男人只戴左耳,女人双耳。男人不需要漂亮。当他们有空的时候,他们会一根一根地拔胡子。他们在耳朵上戴用红色丝线串成的黄色或红色耳珠,而女性则看重脖子的长度。

一般来说,妇女穿大排扣或刺绣的右排扣上衣,黑色包头和耳环,领口有银花。除了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人穿裙子,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都穿裤子。女裤的许多分支都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裙子、袖口和领口也绣有精致而丰富的花边,尤其是腰部周围。

滇中、滇南未婚女子常戴鲜艳的鸡冠帽,饰以红缨和珠子。鸡冠帽往往用布壳剪成鸡冠的形状,绣上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银泡泡。15岁以前,彝族姑娘穿红白相间的童裙,扎辫子。15岁时,有些地方会举行名为“Shalalo”的仪式,意为“换裙子、梳双辫、拉耳弦”,表示姑娘长大了。15岁以后,要穿上少女长裙,中间一段黑色,把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着五颜六色花朵的头饰,把童年扎耳朵的旧线撕下来,换上银耳环。

藏族服装

藏族服饰,藏语叫“曲巴”。藏服种类繁多,可分为长袖高领衫、宽腰粗内衣、长袖裘皮袍、布衣袍、无袖袍、长马甲、短马甲、围裙、腰带、靴子、帽子等。,但他们的基本特点是腰大,腰宽,袖子长,没有扣子。藏装的特点是宽敞、保暖、实用、百搭。

藏袍长于身高,左翻领大,右翻领小,无领。着装很有讲究,先穿上衬衫和内裤,然后将袍底掀至习惯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足),再用带子扎紧,前面要平,褶皱要整齐。

皮带系好后放下领子,把提起的部分挂在腰间,形成一个宽大的袋子,可以装东西,甚至可以把婴儿放在身边。穿上睡袍后,一般要露出右臂,别人会把袖子系在腰上,光着膀子,露出高领衫。然后穿上靴子,戴上帽子,戴上各种饰品。

康巴服饰在农牧区是不一样的,主要体现在衣料和头饰上。在过去,农村地区主要是用布,但也有用布或羊毛制成的。牧区广泛使用耐寒的绵羊或山羊皮,一般是皮毛向外的皮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康巴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衣服的质地也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他们工作时习惯的长袍,他们通常穿着锦缎长袍,丝绸长袍,绣花缎子长袍和提花皮革长袍。此外,农牧区的藏族服饰有包边的习惯,一般用黑色平绒、呢子或彩色镶嵌,不少在衣襟、袖口、下摆镶嵌水獭皮、虎皮、豹皮等动物皮毛。

藏族帽子的款式比较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鼓舞帽、毡帽等。毡帽是最古老的一种。它主要由白色毛毡制成,顶部很高,帽檐很小。到了现代,只是用红缎和金缎装饰,基本造型还是古代的毡帽。牧区喜欢戴皮帽,皮帽是用精细的全狐皮做的,年轻人看起来很别致。金帽子是男女老少都喜欢戴的民族帽。它装饰着金色的缎子和金色的丝带,由毛毡和毛皮制成。帽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很有灵性,很漂亮。

藏靴是藏族服饰的主要特征之一,分为松巴鞋和嘎洛鞋。从外形上看,很像舞台上古装剧要穿的靴子。底部高2厘米,腰部在小腿以上。鞋面用红绿呢子装饰,腰部有线条和图案。

藏族饰品主要是金、银、铜制作的头饰、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以及珠宝、石器等。

头饰包括簪子、发夹、骨环、玉盘和发珠链,由青铜、银和金雕刻以及玉、珊瑚、珍珠和其他珍宝制成。耳环,包括耳钉和耳饰;胸饰有项链、佛珠、支架(古代金属圣物)、尕乌等保护性饰品;腰饰的主要部分是丝带或牛皮带,上面挂着大量的火镰、荷包、藏刀、海贝、铃铛等精美饰品;珠宝包括各种戒指和手镯,如金、银、玉和海螺。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沿袭了上一代女真的传统,具有典型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旗袍是满族人的传统服饰,满语称之为“衣接口”。一般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服,上下相连。

满族男人喜欢穿长袍、夹克、圆顶帽和裤子。男士国旗裙为无领或圆领,四面开衩,有抽绳。袖口为箭袖或马蹄袖,一般在冬季狩猎或战斗时卷起放下,以覆盖手背御寒。四开衩,即袍边开衩至膝盖。束腰有紧身保暖的效果,可以用腰带。腰带上挂着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比如玉佩和香包。满族旗袍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旗袍外面配一个马甲。

女式旗袍长到脚,遮住马甲。服装由丝绸、缎子、薄纱或棉麻制成,有各种颜色和图案。有的在旗袍上绣了一套图案,领口、袖头、裙摆都镶嵌了不同颜色的花边,多达十几条,穿起来很美,很对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长袍逐渐被忽视,而女性的旗袍则从直筒宽腰发展到紧身曲线流线型。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特点的服装。直到21世纪还在世界上流行。

满族男女都喜欢挂饰品。男人有镰刀,有耳勺,有牙签,有眼镜盒,有风扇皮带。

女人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发夹、大朵天鹅绒花和鬓角,以及香囊和钱包。香囊和钱包用缎子缝制,色彩丰富,做工精致。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饰是原始苗族的象征,是规则和历史的延续,是无字的史书,是无声的语言。苗族女装有100多种款式,为全国之最。

苗族妇女的服装特别优雅。一般来说,他们穿着窄袖、大衣领、双排扣夹克、一条红腰带和一条百褶裙。礼服可能足够长,优雅大方;或者过膝,优雅。休闲装多是头上包个手帕,上面套个大裙子和短外套,下面是裤子,有绣花边,有绣花腰,还有一点精致的银饰作为衬托。小腿上是2米长的棉踢脚线布,两条1米的红丝带。踢腿时,先把绑腿绕在小腿上,然后用彩带围成一个菱形,把绑腿扎紧。彩色头的红色丝球挂在小腿上,远看像个火球,和外套很协调。

苗族百褶裙,色彩丰富的图案装饰着刺绣,织锦,蜡染和十字绣。

礼服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衣料主要是居住地生产的原料,多为棉、麻、毛等。,由家庭手工作坊精细编织而成。

苗族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上衣多为双排扣上衣或右袍,颜色多为蓝黑,肩上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上有蓝色包头,小腿上有绑腿。

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般戴两种头巾和帽子:一种是打扮时戴的黑布尖帽,帽下有一个坐垫,坐垫上绣有精美的图案。外面套着一条绣着蕾丝的深蓝色尖头围巾,一条红丝带从帽子后面垂到腿上。另一种是休闲休息时戴的小花帽。年轻女孩很少有佩戴装饰品的习惯,但已婚女性有。女性打扮时,必须佩戴各种图案的银饰,包括银插花、银角、银帽、银梳、银簪、衣领、耳环、披肩、衣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戒指等。一个衣冠楚楚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差不多有二三十斤重。

苗族人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招财避邪。

蒙古服装

蒙古族服饰以宽袍宽带著称,鲜艳的色彩充分显示了蒙古人热情、坚韧、豪迈的性格。在一般人眼里,蒙古族的服饰似乎比较简单,无非是一件长袍和一双靴子。其实蒙古族的服饰特别复杂,色彩也特别丰富。不仅各地风格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服饰制服也有差异。一般来说,蒙古族服饰主要有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畜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造的古老传统服饰。蒙古袍的袖子又长又宽,下端不分左右。领子高,右边扣大腰。蕾丝镶嵌常用在领口、袖口、下摆。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式长袍比较紧身,以显示女性优美健康的身材,多为红色、绿色和紫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一般由棉布和缎子制成,长度从三米到四米不等。这颜色和长袍的颜色相配。系上腰带既能防风御寒,又能保持骑缰时腰部和肋骨的垂直稳定,也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人系腰带时,把袍子往上提,系得很短,骑行时方便利落。腰带上也要挂一把蒙古刀,一把火镰,一个烟袋。而女性在系腰带的时候要拉下长袍,以展示自己的美好身材。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为长靴和皮靴。布靴一般用厚布或帆布制成,质地柔软,穿着轻便。皮靴多以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经久耐用,防水耐寒。蒙古靴做工精致,刺绣或剪贴的靴子图案精美。

女人通常戴头巾。头巾十多尺长,五颜六色。材料有布、麻、丝、绢等。女生喜欢把头巾包在头上,然后在右边打个结,把头巾的头垂下来。已婚妇女用头巾包住头部,缠在头上,不留耳朵。在庄严的场合,你还应该戴一顶绣有冯丹朝阳花和二龙戏珠等图案的帽子。帽子顶上有红色的流苏和闪闪发光的珠宝。

首饰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头饰、项链、胸饰、腰饰、手饰。头饰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美的部分,主要包括头巾、帽子、头带、发箍、编结钳、编结套、发带、发夹、耳环、耳饰等。

庄服饰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颁布于广西、云南、广东、贵族、湖南等地。壮族妇女擅长编织和刺绣,她们编织的壮布和织锦都以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而闻名,独特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壮族男女都穿黎通,服装样式以蓝黑色连衣裙和裤装式短裤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双排扣的唐装,用当地土布制作,不穿裤子。夹克是短领双排扣,缝一排(六到八对)布纽扣。胸前缝了一对小口袋,腹部有两个大口袋。下摆向内折成宽边,下缘左右两边开对称的裂纹。穿宽松的裤子,长度在膝盖以下。有的是打底裤和头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赤脚。节假日或探亲时穿云头布鞋或双钩鸭嘴鞋。工作时穿凉鞋。

壮族妇女通常的服饰是蓝黑色,裤腿宽大,头上戴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穿着藏青色或深蓝色的短领直襟上衣(有些在领口、袖口和翻领处绣有彩色花边),翻领分有翻领和无翻领两种。有两种不同的大衣长度。大部分地区大衣齐腰短,少数地区大衣齐膝长。大多数颜色是海军蓝或深蓝色。腹部前部隐藏着一个隐藏的口袋,沿着前面的边缘缝着几对布纽扣。在偏远山区,壮族妇女仍然穿着破胸双胸、无领、绣五色花纹的衣服。穿宽大、肥大、黑色的裤子(有的下摆有两种不同颜色的条纹),腰间系一条围裙,裤子膝盖处套蓝、红、绿三色的丝、棉布。工作时穿凉鞋和垫肩。赶集、唱歌、过节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一般喜欢戴耳环、手镯和项圈。各地的服装颜色和佩戴的小饰品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