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常用介词用法的几点认识

虽然介词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好地理解介词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有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将从介词的定义及特点、常用介词及分类、介词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介词和常用介词的用法五个部分来阐述常用介词。

1.介词的定义和特征

2.常用介词及分类

不同的专家对介词的分类方式不同,但都差不多。根据介词短语与动作和形状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施受介词:用来引出施与者或受施者,主要有:把、被、叫、让、给、有、将、归等。

比如雪花把世界染成了白色(导致苦难),那就让孩子出来玩吧(导致付出)。

(2)方式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方式、方法和工具,主要包括:用、取、靠、按、据、取、跟、跟、基。

比如用事实说话,按计划进行。

③时间地点介词:用来引出一个动作的时间、地点、场所、方向、起点或终点,主要有:子、打、从、在、当、于、钱、向、朝、子、从、而、沿、下等。

自从决定出去考察,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忙着做准备。

④宾语前置:用于介绍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或范围,主要包括:对、对、约、至于、跟、和、同、替代、比较、除外等。

比如老师告诉大家,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

⑤原因和目的介词:用于引出某一行为的原因、后果或目的,主要包括:原因、理由、起因、行为、目的等。

比如为了发展,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为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3.介词的语法特征

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主语和谓语。

(2)介词不能重叠,也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这一点在区分动词和介词的时候会详细阐述。)

③一个介词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性成分,形成一个介词短语,整体上充当句子成分。比如“在、想、于、道、给、子”等几个介词可以直接附加在动词或其他词上,形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后面带一个宾语。比如《落在我身上》《奔向21世纪》《就看你考试成绩了》。

4介词短语常用作状语,少数可作补语、定语、宾语和主语。但要注意的是,主宾结构作定语时,要加“的”,如《历史人物评价》、《桌上的书》也要注意,主宾结构不能作谓语。

介词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词类。动词是实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介词属于虚词,主宾结构主要在谓语前作状语,或在谓语后作补语。

现代汉语的介词大多是由古汉语演变而来的,有些词兼有介词和动词的功能。例如:in,For,than,to,to,趋向,after,through等。

两者的区别在于:

(1)动词可以肯定否定重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他在宿舍吗(动词)

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2)“X+宾语”前后是否有其他动词,如果有其他动词,“X”是介词;如果没有其他动词,“X”就是动词。例如:

火车到达了车站。(动词)

火车直到十一点钟才进站。(介词)

他在宿舍。(动词)

他住在宿舍。(介词)

(3)大多数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了,但介词不能。

汽车经过八一大桥。(动词)

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去新疆。(介词)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主要举两组常见的例子来说明:

一个是“和谐、一致、一致和”

这几个词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属于同一类,很难区分。我哥哥和我姐姐走了。(连词)?我哥哥从我姐姐那里借书。(介词)

主要有三种区分方式:

(1)连词前后成分相等,可以相互互换,但语义基本不变。介词有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不能互换,否则意义就完全变了。例如:

李雷和韩梅一起走了。=李磊带着韩梅走了。

李雷向韩梅借书。李雷向韩梅借书。

(2)如果“都、全、在一起”这几个词可以插在谓语之前,那么“他、跟、同、和”这时一定是连词。例如:

李雷和韩梅一起走了。李雷和韩梅都离开了。

李雷向韩梅借书。李雷和韩梅都借书。

(3)如果某些状语状语(如“总是,总是”)可以插在“他,跟,同和”之前,那一定是介词。例如:

李雷和韩梅一起走了。李雷一直和韩梅在一起。

李雷向韩梅借书。李雷一直在向韩梅借书。

二是“因为,因为”

它们都是介词,用在单句中;另一个连词,用在复合句中。辨别的方法是:如果后面跟着一个词性的词,就是介词。如果后面跟一个谓语,那就是连词。例如: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在国外呆了三年。(介词)

由于老师的正确指导,大家进步很快。(连词)

他因此受到了表扬。(介词)

他因救人而受到表扬。(连词)

4.古代汉语中的介词

古文其实是我们伟大的宝库,但是通常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理解各类资料,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汉语介词的一些知识。

首先,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

1,语序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像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之后,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一”)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放在介词之前。

“一致”就是“一致”的意思介词“一”的宾语“一”放在介词之前。

“为什么要打?”也就是“怎么打。”疑问代词“他”充当介词“一”的宾语,放在介词之前。

2.省略——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不能省略,而在古代汉语中,“一、为、和、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都尝过小人的饭,没喝过大王的汤。请将它留给()。"(中国古代文学观。郑伯可段颜瑜)——这里省略了介词“一”的宾语“唐”。

“燕领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败。”(《史记·田单列传》)——这里省略了介词“于”的宾语“闫冰”。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由“原因、动作、和”组成,一般作状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而由“于”字构成的主宾结构,除了“对”、“约”之外,大多用作补语。“一”字的宾宾结构可以作状语和补语,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表示。

“南方有一种鸟,叫蒙古鸽。它以羽毛为巢,为毛而织。”(鼓励学习)——前一个介词结构“有羽毛”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后一个介词结构“有头发”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今天翻译过来,都是翻译成状语。

后面是古汉语常用的几个介词。

于(于,胡)

1.导入动作的时间、地点或范围可以翻译为“in”、“from”、“to”...".

比如当初玄子天位于寿山,弃于桑梓。(《左传·弓玄二年》)

2.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以翻译为“给予”或“反对”。

比如把四大洋人的优秀业绩全部呈献给国王。(《左传·庄公三十一年》)

3.在表示心理活动的形容词或少数动词后作补语,引入比较对象,可译为“不止……”。

比如暴政比老虎凶猛。(暴政比老虎凶猛)

4.用在被动句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主动时,可以翻译成“被”。

比如努力的人治理别人,努力的人治理别人。(《孟子》滕文公篇)

注:介词“于”在古籍中有时会写成“胡”,“胡”作为介词的用法与“于(Yu)”大致相同。

比如在我出生之前,我就听到了道,所以我就从中学习。(《世说》)

随着

“一”本来是动词,基本意思是“用”。语法化作为介词的用法也与“用”的意义有关。

1.介绍行动所依赖的工具、手段、条件和依据,可译为“用”、“取”、“靠”、“依据”。

比如姜和儿子合谋,把他灌醉送走。醒来,一个接一个。(《重耳流亡》)

2.介绍参与行动的物体或人。

在介绍动作所处理的对象时,“一”相当于“把”。

例如,陈子告诉孟子他所说的话。(《孟子·公孙丑》)

在介绍参与行动和行为的人时,“一”往往表示“领导”的意思。

例如,龚跟随的宗族。(《公谏伪道》)

3.介绍行动的原因和动机,可以翻译为“因为”。

比如,君子不以言语赞美他人,也不与他人浪费言语。(《论语·卫灵公》)

4.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可以翻译为“在”。

例如,文出生于五月五日。(《史记·孟尝君列传》)

介词“一”常与动词“有”、“无”组合,形成“有一”、“无一”等固定用法。“是”相当于“某物(或方法)用于……”而“无(或方法)相当于“无(或方法)用于……”。

比如一个睿智的老人去世了,他应该有所回应。(《愚公忆山》)

在古代,“为”本来就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在它的发音变成介词后,当行为者被引入被动句时,它被读作wéi,其他所有的介词都被读作Wé i..

1.介绍与动作和行为相关的对象。

“为”表示动作是为了谁,可以翻译为“给”、“替”、“帮”。

比如庄公登基的时候,就要求有制度。(《郑海涵段》)

“为”就是把动作发给谁,可以翻译成“向”和“对”。

如寿与染之争,与成匡不相上下,却所向披靡。(战国策)

2.介绍行动的原因或目的。

介绍动作原因的“一”字,可以翻译成“因为”。

比如天空永远在,不是为了姚的生存,也不是为了杰的死。(《荀田字论》)

以介绍为目的的“to”字,可以翻译成“to”和“to”。

比如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

3.在被动句中,介绍动作行为的人可以翻译成“被”。

例如,一只兔子不能被追回,但作为一首歌小果。(等待兔子)

介词“和”也来源于动词的语法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动作发出时介绍小溪主人的另一面。可以翻译成“他”、“通”、“跟”。

例如,王为了与他的追随者结盟,割去了他的心脏。(《左传·吴汝璈》)

2.介绍动作的服务对象,可以翻译为“为”、“为”、“为”。

例如,当陈涉年轻时,他试图与人类仆人一起耕作。(《陈涉家族》)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以翻译为“与…相比”和“对于…”

例如,接受时间与管理世界是一样的,而灾难与管理世界是不同的。(《荀田字论》)

当“他”和疑问代词“谁”连用时,就形成了固定结构“谁和”,大致意思是“他……比谁(哪个)……”多。

比如城北我和徐红梅是谁?(《战国策·邹忌讽刺王琦可教》)

有时候,在比较已有的结论时,“孰是孰非”有“哪里可比”的修辞意义。

比如你在大的天空中想一想,哪个是事物的储存?(《荀田字论》)

5.常用介词及其用法(叮当)

学无止境。希望大家在介词学习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