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的历史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2000多年来,广州的外贸城市地位一直保持至今,并不断发展。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广州就开始与周边国家有贸易往来。据日本书刊记载,“楚货由岭南(两广)各地及四川输入。”秦汉时期,广州是南海所在地,是中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是珍贵热带产品的集散地,也是中国海外贸易的枢纽。据《史记》“番禺(广州)也是大都会,有珍珠、犀牛、玳瑁、水果、布匹。”在汉朝,中国与海外国家有贸易往来。当时的对外贸易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主要是西北的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大都市主要是广州,那里也有进口商品的集散。到了唐代,广州的对外贸易更加发达,广州成为举世闻名的港口。中国重要的海外航线是从广州起航的,被称为“通海一岛”。经过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到印度洋和阿拉伯半岛,中国在汉代已经是海上强国,海上航线在唐代更进一步,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还有很多海外国家的商船聚集在广州,广州的对外贸易占了全国的大部分。公元770年前后,每年有4000多艘外国船只来到广州。为了管理对外贸易,在广州设立了“城市海运公司”,这是海关的起源,也是中国第一个海关。为了管理外商,还指定沿金光塔路设立“番房”,盖房子供外商长期居住,并设“判官”管理侨务和接待。那时,有许多外国人住在广州。据阿拉伯人记载,晚唐黄巢农民起义攻破广州时,有12至20万人被胡商杀害,可见当时广州的外地人之多。广州的对外贸易在唐代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之外,唐朝的对外贸易政策还限制西北陆路边境的货物出口,如铁、金、珍珠、服装、丝绸等,以防止西北边境各国用金属制成的武器入侵。但所有由海路入境的国家都很远,不会受到军事力量的入侵,所以禁令宽松,贸易完全自由,鼓励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
五代至宋代,广州继续是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宋朝非常重视海外贸易,每个通商口岸都设立贸易公司进行管理和收税,并提取十分之一的进口营业税作为国家重要税收。北宋外贸税收约占全国总收入的2-3%,南宋达到20%。最近300年,广州最早成立贸易公司,继承了唐朝的基础,所以对外贸易最繁荣。当时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乳香(一种药材),从广州进口的乳香约占总口的98%,所以乳香又叫“粤香”,而从广州进口的洋药叫海药或广药。当时的出口商品有黄金、铅、锡、各色丝绸、瓷器、铜币等。似乎宋代居住在广州的外商比唐代更加繁荣。除了光塔路附近的“番坊”,城内常有外商和中国人居住,政府还在北京南路和高第街附近地区修建了世博阁和海山楼,作为管理海船和宴席的场所。
南方后期,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泉州,但广州仍有一定优势。明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宁波和广州,这些港口都是作为船公司设立的。到明朝中期,由于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到公元1522年,泉州、宁波被封,只剩下广州,在西关十八府路设立怀远驿,并修建120房屋,收容外国人。
清初,郑成功曾因隐居台省抗清而一度被海禁。公元1684年平定台湾省后,设立广州、漳州、定海、云台山(镇江)四个对外贸易口岸。至1757,漳州、定海、云台山封关,广州为唯一外贸口岸。广州的对外贸易更加繁荣,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当时政府还指定一些商号对外贸易,称为公行,又称“十三行”(官式三兴街、上下九府一带),设立“义馆”。招待外国商人,外贸和商业部门的中心移到西关地区。当时对外贸易额相当巨大,而且都是过剩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茶叶和绸缎。《海图集》显示,按照1837统计,出口贸易额3509.5万元,进口贸易额20149万元,顺差达到14945万元。1924后出口逐渐减少,1930后成为超级市。
广州对外贸易的历史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外贸城地位,但随着各个朝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而兴衰。汉唐宋明时期,广州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直到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广州成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对外贸易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