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论的发展史
经络学说自古流传,主要依据《黄帝内经》中的记载。《苏文正四论》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皆为人所知,为医者所循。所谓“人所共知”,就是古人都知道经络是什么,就像人对手、脚、胳膊、腿的理解一样,不需要解释。古代的医生如果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就不会建立完整系统的经络理论。
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在宋代以前逐渐失去了《黄帝内经》对经络本质的完整解释。例如,从汉代到宋代,专门论述人体经络气血运动规律和针灸原理的《灵枢》九卷,一直只作为残本流传下来。到7950年北宋末年,朝鲜呈上《黄帝针经》,灵枢遗失部分失而复得。但受语境和语法变化的影响,后世已不能完全正确理解《黄帝内经·灵枢》对经络的解释。所以对经络本质的解释还是埋没了。
明代名医李时珍在《奇经八脉》中指出,阴经和阳经是相通的,像一个圆环,无始无终。其溢之气入奇经,相互灌溉,温煦内腑,润外腧穴。奇经统一八经,不局限于十二经,故称奇经。
李时珍先生回答了什么是“奇经八脉”,也回答了“内道,旁观者清”。但是它没有告诉我们经络
经络的起源并没有告诉我们经络的本质是什么。
受中医零散轶闻和佚文典籍的影响,经络学说逐渐夹杂着一些曲解和误解。为了澄清这些误解,诠释经络的本质,有必要结合与经络相关的中国古代天文和气学知识,对经书进行仔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