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龙桥轶事
世界上所有的石拱桥,上下桥都有石阶。这个台阶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方便公告,也是为了平衡拱石上的受力。龙桥是世界上罕见的只有半步的石拱桥。接龙桥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是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据说是一个叫怀冰的和尚捐的。高僧怀冰(生于公元936年左右),河北正定县人。据史料记载,因为家境贫寒,他小时候就出家了。他足智多谋,在桥梁的建造和改造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修复赵州桥和打捞黄河铁牛是他著名的行动。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是唐代著名工匠李春建造的单孔石拱桥。到了宋代,由于桥的年久失修和歪斜,拱门之间的榫头大多生锈松动,到了公元956年,就成了危桥。肇州县令只好下令封桥。赵州地处进出北京的要道,当时封桥的影响太大了。怀兵知道这件事后,到石桥上实地查看,找出了石桥歪斜运动的根本原因。经过精确计算,提出了加宽桥基,在大拱两侧增加两个小拱的方案。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建造,赵州桥从一座单孔石桥变成了一座五孔石桥。不仅加固了,还更漂亮了。在陕西周浦的黄河渡口上有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浮桥上的八碗粗铁链,分别拴在岸边的八头大铁牛上。北宋干德六年(公元968年),黄河泛滥,浮桥被洪水冲断,铁牛被断桥带入黄河。县令悬赏能找到铁牛并把它捞出来的人。于是有人建议恢复赵州桥的高僧怀冰。淮上来到现场,见他胸有成竹。他命令两艘装满沙子的大木船停在铁牛水。在两船之间横一根大圆木,用粗麻绳将圆木和铁牛绑在水下,然后将两船上的沙子清除。他利用船的浮力成功找到了铁牛。怀冰和尚一生修了无数座桥,但最让他自豪的是兴安灵渠上的接龙桥。兴安原名德昌县,宋乾德年间,为避讳,改称兴安,意为“繁荣太平”。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怀兵、和尚游历广西,来到灵渠。灵渠两岸独特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河水穿城而过,水街临水而出,篷船随水而行。真的感觉像是“桨脚轻轻一挥,篷船买酒。”特别是站在北门向南看,运河西有莲花池和三叠泉,还有文昌阁和王楼。运河以东是繁华的闹市,青砖灰瓦的三叠泉、九井坊,古色古香。但是从运河西到运河东,除了轮渡,还得绕道万里大桥,很不方便。怀兵决定在北门闹市区捐建一座石拱桥。除了方便百姓之外,他主要表达了对秦开凿运河的怀念之情。据说怀兵修龙桥的方法很特别。他没有采用传统的修桥方法,而是把运河的水堵住,而是把桥的重心放在运河的西侧,挖了一个大坑,从坑里伸出三根粗大的拱形铁条伸到运河的东边。然后把铁汁倒进坑里,把铁条固定好。石桥的拱石先凿出很深的凹槽,从运河的西向东一个一个叠起来。八、八、六十四块拱石分三路整齐地镶嵌在铁条上。在薄雾弥漫的清晨望桥,整座桥像一条龙藏在身后的三台岭中,张开大嘴,下巴抵在运河东岸的水龙头上,让人悠闲地抚摸。当然,为什么怀兵把接龙桥修成了桥东有九级石阶,桥西没有石阶,成为了接龙桥的千古之谜,引起了后人无数的猜测。最常见的说法是,怀兵和尚为了怕别人窥视他建桥的秘密,特意命人在桥西填土,与身后的三台山融为一体。那么,接龙桥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民间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怀冰和尚起的名,一种是乾隆皇帝给的名。修桥的时候,怀冰和尚站在桥头向东看。他看到了远处高耸的冠军峰。就在这座桥峰的对面,有几条龙蜿蜒着走向荷塘,似乎是“九龙戏莲珠”的意思。怀冰和尚见此,脱口而出:“此处有异象,我已另辟蹊径,架起了一座桥。姑且称之为‘接龙桥’。”
另一种说法是,怀冰和尚建桥时,县令让他给桥起个名字。因为这座桥是背靠着身后的三台岭而建的,怀兵给他取名“借龙桥”。700多年后,公元1735年,清朝乾隆皇帝登基。据史书记载,他六下江南。乾隆皇帝对古代灵渠的兴趣由来已久。既然到了江南,没有理由不去灵渠看看。乾隆元年(公元1736),第一次游江南,隐姓埋名去了兴安。他看到桥建在山上,只有半级石阶。这是一座他从未见过的石拱桥,于是他问县令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县长用颤抖的声音回答,“很久了”。乾隆皇帝误以为是“接龙”,以为我一到兴安,就有桥接我这个真正的龙帝,高兴死了!他一高兴,就命人赏了县令。据说这座桥不能没有亭台和匾额。除了为白银建亭,还写了一本御书《接龙桥》。接龙桥为古老的灵渠增添了无限光彩,百姓也视接龙桥为“福桥”、“灵渠”。万一求富贵,求幸福富贵,甚至求长寿,都是恭恭敬敬的在桥上烧午祷。而每到五月端午,这里就成了百姓迎龙抬头的“圣地”。几百年来从未间断。这座位于来凤县翔凤镇何蓝河上的接龙桥只有80多米长,5米宽。因其历史传奇而闻名于鄂湘渝边区,是来凤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龙桥的修建有一个传说:河两岸的两座山,南叫“玉龙”,北叫“翔凤”,是龙凤的化身,但龙脉被河水阻隔,所以土家族苗族屡遭抢劫。据说,只要修建一座石桥横跨大江,与龙脉相连,就会迎来“龙凤呈祥”的好日子。为了寻求幸福,嘉庆十三年(1809),土家族苗族人民纷纷捐钱捐粮,请能工巧匠建造了两座石拱门,在石桥上雕了一条石龙,并刻了三个大字——接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