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谜

历史疑点1,历史上真的有蔡文姬吗?

蔡文姬,原名赵霁,避开了司马昭的禁忌,改名为文熙。汉中郎将,蔡邕之女刘晨。传世作品有《胡笳十八拍》一首,《伤逝诗》二首。

她的故事最早见于魏的《赋》和曹丕为该赋所作的序。然后,把它记载在《后汉书》里。从此,蔡文姬作为才女流传了千百年。

蔡文姬是汉末魏初人,与曹操同时代。然而我们翻遍了整个三国历史,却找不到一个关于她的字。《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文熙归汉”这样重要的事件。真的很奇怪。

我们知道,陈寿对待史料的态度要比叶凡严谨得多。比如荀或之死,《三国志》中写道“或卧病终身,忧之,五十岁”;但后汉书记载为“或久病长命,食之,见物,亦空,故饮药而死。”五十岁的时候。“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陈寿没有把蔡文姬的故事写进《三国志》。分析它有三个原因:

他不记得在蔡文姬发生了什么,因为他认为那不重要。不过历代对《文熙归汉》的评价都很高,相信陈寿也不是这种没有眼光的人。所以这个理由应该不成立。

他不记得在蔡文姬发生了什么,因为他认为那不是真的。陈寿和蔡文姬的年龄相差只有五十岁左右,所以他的态度选择更具有权威性。如果这个理由成立,那么蔡文姬和她的故事就不应该是真的。

3)这个理由更可怕:在陈寿生活的时代,没有关于“文熙归汉”的故事。听起来很可笑。在陈寿之前,丁昆和曹丕曾为蔡文姬作序。陈寿怎么可能没听说过?但我觉得这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六朝人喜欢仿古作伪,这是史学界的共识。《才博女哀赋》、《才博女哀赋序》大概就是那些好作家们炮制出来的,他们借用了丁奎、曹丕的名字,然后流传开来。另一方面,叶凡将它列入后汉之书,甚至后人也被它欺骗了。

曹丕和丁昆是政敌。丁坤是最坚定的“栽赃派”,支持曹植和曹丕展开“接班之争”。曹丕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斩首丁廉。

从两人的交情来看,曹丕为丁匡的文章作序,实在令人费解。

事实上,在历史上,许多学者都对蔡文姬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1)《后汉书·董思之妻传》说,蔡文姬是汉末大学者蔡邕的女儿。然而,通过同一本书中的蔡邕传记,我看不到任何关于蔡文姬的记录。

2)《后汉书·董思之妻传》说:“曹操肃、雍善苦其无子,被使者以金璧赎之。”也就是说,蔡文姬是蔡勇的独生女。蔡邕死后,曹操怕蔡邕家断了香火,于是花重金从匈奴手中赎回了月姬,把她嫁给了手下的小官董思。然而事实上,除了蔡文姬,蔡邕至少还有一儿一女。

蔡邕的另一个女儿(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是魏上党太守的妻子。羊家是台山县的贵族家庭。蔡邕因口无遮拦的不幸,逃亡羊家多年,直到董卓来京起用他做助手。

阳道在三国历史上并不知名。然而,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女儿杨嫁给了司马师。《晋书后妃传》记载:“(晋献公)之母陈,与汉中郎将之女也”。阳道之子,大家都不会陌生。是魏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大将杨威。《晋书·羊估传》记载:“估,蔡邕之孙,景贤皇后之弟”。

蔡勇肯定至少有一个儿子,名字已经不知道了。但他的孙子名叫蔡溪,在《晋书》和《羊估传》中都有记载。蔡溪因为表弟的贡献,被授予山海关和美食城300户。

3)一直被认为是蔡文姬代表作的《胡笳十八拍》,在《后汉书》中找不到,在《董思妻传》中也没有提及。在后来的《文选》和《鱼台新诗》中也没有记载。经后人推测,极有可能是唐朝的赝品。持这种观点的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让我们来看看《胡佳十八拍》中的一些片段。“城头的篝火没有熄灭,战团在什么时候休息?杀气冲门,胡风吹月夜。”就算是当时的三曹,恐怕也写不出这么工整的七言律诗,真的和唐代边塞诗一样。

尽管列出了这么多疑点,但匆忙否认蔡文姬的存在是武断的。她的话题已经争论了1000多年,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只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如果能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或许会有另一种收获。

2、秦始皇时期的历史之谜

关于秦朝的历史有几个疑点:

第一,宰相王万。在《史记》中,很多秦国宰相的传记都是从孝开始的,比如商鞅、张仪、甘茂、太祖侯、范睢、吕不韦,甚至李斯。但他没有为王婉写传记。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这个人时间短,没有树。另一种是这个人的人生已经被封杀,不得而知。先说第一种情况。据《史记》、《资治通鉴》记载,王绾为相的时间为始皇帝于10年退位至始皇帝于28-34年退位,由李斯继位。至少18年,这个时间不短,甚至很长。要说这个人一辈子平庸,似乎更不可能。从任职时间来看,主要是在始皇帝吞并六国时期任职。如果这个人属于平庸无树的人,是不可能在这么关键的时期服务这么长时间的。所以排除第一种可能。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了。但是,是谁,为什么要封杀这样的人?

第二,蒙古家族的崛起。蒙古人原是齐人。蒙骜从齐国入秦,从秦的赵浩棋入上清,从庄襄王开始逐渐有所作为,成为秦国的领军人物之一。可以看出,这个人很受吕不韦的器重。后来,后人吴萌和他的孙子孟田、孟頫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后甚至超过了王家。然而,这个家族与吕不韦的关系是否密切值得怀疑,但为什么在秦始皇清算吕不韦并切断其党羽后,这个家族仍然不受影响,甚至地位不断上升?

第三,王家的衰落。王建、王贲父子为秦国打下大片疆土,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是秦国当之无愧的首席军事家族,但他们在短短几年内悄然衰落。甚至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始皇帝28岁站在琅琊石碑上的碑文中,王力的名字其实列在他父亲王本的名字之前。可见此时的王本似乎已经失宠了。为什么一代名将在短短一两年内就失宠于皇帝?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第四,拿下神秘没落的秦宗室。自从秦孝公重用商鞅之后,秦王们就多次起用外来的人,比如张仪和范睢。但在这种情况下,王权仍能牢牢掌握在君王手中,除了历代君王高明的政治手腕外,无疑还取决于强大的宗室势力。然而,这股强大的宗室势力却神奇地消失了。据史书记载,秦二世曾经大肆杀害同宗大臣。然而,当他在秦二世时,胡亥听信了赵的话,肆意杀害秦始皇的儿子。而不杀死其他宗室成员。但赵高杀胡亥的时候,担心建立秦王,因为没有宗室人员。既然胡亥没有杀宗室,那他究竟是从哪里拿下秦宗室的呢?胡亥没有杀他,又是谁呢?同时,从始皇二十八年琅琊石刻中仍有常武侯、应城等人的名字来看,似乎秦英宗室是在始皇二十八年之后,始皇继位之前消失的。

五、一段没有记忆的时期。始皇28年至34年期间,秦国历史上只有秦始皇周游列国的记载,其他一无所知。然而这六年一过,秦国的历史突然又热闹起来,人事大变。丞相变成了李斯和王婉,蒙古人代替王家崛起。总之这段时间前后的历史是轰轰烈烈的,中间的六年却是死气沉沉的。让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在始皇帝28年到34年这段时间里,一定发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而且涉及到秦朝的权力核心。但是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这段历史被遗忘了。

那么,这六年发生了什么?这就要从这六年后出现的全新的权力结构来分析了。经过这六年,大秦的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结合以上内容一一列举:一、李斯取代王万为丞相;二是蒙古人取代王家,成为大秦第一大家族;第三,他们获得了秦王室的神秘失踪。第四,焚书坑儒,令人费解。这四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中的玄机。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王宛是秦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为什么知道王婉是秦国人?我们来回顾一下王婉是什么时候登上相的。他是在吕不韦下台后上任的。这期间,秦国刚刚发布了行军令。继任丞相在这样的形势下怎么可能不属于秦国?所以可以肯定,王万属于秦国。其次,看第二点。同样,作为本土势力的王氏家族衰落了,而来自外部的蒙古家族取代了王氏家族的地位。至于第三点,不言而喻,你可以理解。第四,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嘱咐朱升这两点。一个是诽谤,一个是恶言。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朱升被杀是因为他散布诽谤秦始皇的言论,而不是主张分封制和抵制郡县。再说,如果是因为分封制和郡县的世仇,那就有点晚了。为什么不在六国统一后争论,而是在郡县实行多年后再争论?同时,分封制与郡县之间的世仇是国家政策之争,没有必要因此而惩罚所有的学生。而且所有学生提出的分封制,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学生而是宗室和开国元勋。那他们被骗后为什么不牵扯宗室和开国元勋?还有,我们看看它烧的书,首先是民间史书,其次是百家争鸣的书。那么它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针对历史上的一些记载,让一些东西不能流传到后世。那么秦始皇针对的是哪一段历史呢?有什么是他不想让后人知道的?根据以上线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始皇帝针对的是始皇帝28年到34年的历史。在这六年的时间里,秦国一定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牵扯到了始皇帝本人,秦国本土势力,主要是嬴秦宗室,以及以蒙古家族为代表的外来势力。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是赢得了秦宗室的灭亡,外来势力取代了本土势力。从后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这六年发生的事情,一定是以秦始皇为首的势力和作为主力军的外族势力与秦国本土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突然而激烈的挣扎?是什么导致秦始皇和宗室矛盾如此深刻,以至于斗得你死我活?

从上面来看,似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始皇帝的身世暴露了。一直以来,人们都说秦始皇是吕不韦和赵霁所生,甚至司马迁的《史记》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宫宫的这个绝密秘密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令人费解。怎么会流传这么久,后来大家都知道了?秦始皇的身世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也没有追究?我们来重点说说这件事是怎么流传了这么久的。秦始皇的生平第一次被广泛传播是在长安王成蛟起义的时候。成蛟在《征秦檄文》中指出,嬴政的亲生骨肉是和赵皇后所生。然而,成蛟很快就被打败了,秦国也因此受到了干扰,所以政局保持稳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秦始皇生平经历的传播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太大的反应,也绝不会造成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后果。那么就意味着这件事一定会有另一次传播,而且其范围和影响要比成蛟建军时大得多。综上所述,这件事发生在始皇帝之后的28年左右。

根据上述可疑迹象,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假设:

始皇帝前后二十八年,由于某种原因,秦始皇是吕不韦和赵霁之子的说法得到证实并广为流传,从而引发了一场反对秦始皇,争取秦宗室和地方大臣联盟的斗争。因为秦始皇前期阴雨连绵,雇佣外人架空秦宗室和地方大臣,导致彻底失败。在这场斗争中,秦始皇贿赂了一些地方大臣,如王力、将军冯去疾等。,通过恐吓和利诱,但王万等人坚定地站在了反对胜政府的立场上。经过五六年的斗争,秦始皇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决心叛乱如宗室秦和部长万被屠杀。不坚定的叛军或者后来投降的人,比如王奔,避免了被屠杀,而收买他们的人,比如王力将军,被秦始皇安抚,仍然受到重用。被屠杀的秦王朝宗室和地方开国元勋留下的权力空缺,由外交大臣填补。至此,此事暂时告一段落。但这还没有结束。虽然对手自己和家人被彻底屠杀,但他们的一些有见识的弟子依然存在。这些人仍然大肆宣扬这件事,并把它写在史书和文章中,继续他们与秦的斗争。于是秦始皇再次举起屠刀,彻底消灭了干民。并烧毁了所有关于它的民间史书和记载。最后,这六年的历史被彻底抹去。虽然历史记载已被彻底抹杀,但如此巨大的斗争,民众不可能不知道。秦始皇不可能杀死所有的人。幸运的是,历史记录已经被完全消除了。只要加强对民众的监控,民众就无从谈起。最多两代之后,这件事就全军覆没了。然而遗憾的是,秦朝太短命了,只有二世死了。在秦朝灭亡的时候,局内人还没死,当然可以在新的朝代毫无忌讳地谈论。因此,秦始皇的身世一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