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红星的历史渊源
青白江区种植杏树由来已久。1661-1795年(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外省人迁居四川“圈地”农业,青白江区清泉镇、仁和乡(当时在金堂县何铭乡)傅宏乡的广东客家移民大量种植果树。传说在1661-1722年(清康熙年间),两位皇妃(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在何铭乡玉皇关(在傅宏乡杏花村)出家为尼姑,经常去磨子坪和三舟山(清泉镇)的白树坳,在那里成了善。二公主偏爱杏果,吃后脸嫩,肤色红润。当地的客家人在这里种满了杏、桃、李、梨树,由此出现了“园谷”、“杏子坪”、“枣子崖”、“栗子湾”等地名。果树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活力,于是皇帝派人以二公主的名义重建了托禅寺和西禅寺两座寺庙。有时,“东禅与西禅相对,地处三洲山。满山种五果,银两值万坛。虽然是传说,但杏果在当地确实有栽培。
《金堂县志》(清代曹运兴著)卷三至卷四记载:“果属,一有梅、杏大小两种,二有桃大小几种……”。民国《续金堂》有“彭娟庙、廖家场一带果树最多……”。农产品集散地廖家场最为繁华。这片地里的绿色水果(杏、桃、李、枣)有3000吨。1793(清乾隆五十八年),何铭乡洪都村(古佛洞附近,今傅宏乡、清泉镇一带)。)处士李茂昭写《洪都村春秋赋十二首》,有“名花不合村,风韵谁挣梢,梅花短,药兰衔引杯长”之句;翰林高晨在诗中也说:“青杨重见楼,红杏散于空,闻于海。”可见,傅宏乡和清泉镇种植杏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36-1795年(清乾隆年间)。